汉族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那么端午节起源与什么呢?下面一起去看看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吧!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它也被称为端午节、下午节、五月节、第五天节、艾未未节、端午节、重阳节、下午节和夏季节。这原本是夏季的一个消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艾草叶、熏蒸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 据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也正是因为如此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 曲平(约公元前339年至公元前278年)是原始文字,通常被称为屈原。它也来自于云和凌军的普通名字。是汉族。它出生于战国末期楚国的丹阳(今湖北秭归),是楚吴王熊统之子曲夏的后裔。屈原虽然对楚怀王忠心耿耿,却屡次被排斥在外。怀王死后,因清香王听信诽谤而被流放,最后死于汨罗江。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在中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传说屈原跳入汨罗江后,当地人听到消息立即划船求救。他们一路来到洞庭湖,却从未见过屈原的尸体。当时正值雨天,湖面上的船只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这是为了抢救德相瞿博士时,他们又冒雨出发,争先恐后地划到浩瀚的洞庭湖中。为了表达他们的悲痛,人们在河上划船,然后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人们担心河里的鱼会吃掉屈原的身体,所以他们回家把饭团放进河里,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身体。后来,吃粽子成了一种习俗。 端午佳节,当然少不了粽子这个主角。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应该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水稻就被野生稻叶(茭白叶)包裹成牛角状,称为“玉米”;用竹筒包装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管宗”。在金朝,粽子被官方指定为端午节的食物。此时,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叫“益智宗”。大米与禽畜肉、栗子、红枣、红豆等混合,品种增加。粽子也是用来交流的礼物。 到了盛唐时期,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直到今天,每逢端午节的5月5日,中国人都要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图案和颜色多种多样。在馅料方面,北京大枣呈棕褐色,北方有许多小枣;在南方,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和其他馅料。吃粽子的习俗在日本和东南亚已经流行了数千年。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在湖南汨罗市,赛龙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而在广东,龙舟竞渡之前,要首先进行请龙、祭神的仪式。 赛龙舟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水上运动和娱乐项目,已经流行了2000多年。除了端午节,它也大多在节日期间举行。如果我们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这句话中理解,它现在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精神图腾。 端午节戴佩饰香包之类的小物件也有着一段悠久的历史。香包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也有用碎布缝成的。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子颜色鲜艳,袋子里的填充物已经换了好几次。从吸汗蛤蜊粉、祛邪护身符、铜钱、驱虫雄黄粉发展成香料香包。制作越来越精致,成为端午节独特的民间艺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0f18a45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