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知识点补充 一、背景解读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二、走近作者 贾谊,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三、作品简介 《过秦论》选自贾谊的《新书》,个别字句依照《史记》的萧统的《文选》改正。《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论,汉字,是一种文体形式。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四、相关人物 1.秦孝公: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穆公十五世孙。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2.商君:即商鞅,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因封于商,号曰商君。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3.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4.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苏秦:洛阳人,是当时的“合纵长”。杜赫:周人。徐尚:宋人。 5.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齐明:东周臣。周最:东周君儿子。陈轸:楚人。召滑(shào):楚臣。楼缓:魏相。翟景:魏人。苏厉:苏秦的弟弟。乐毅:燕将。 6.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吴起:魏将,后入楚。孙膑:齐将。带佗:楚将。倪良、王廖:都是当时的兵家。田忌:齐将。廉颇、赵奢:赵将。 7.孝文王、庄襄王:孝文王,昭襄王的儿子,在位三天就死了。庄襄王,孝文王儿子,在位三年。 8.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9.蒙恬: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人。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ào]之孙,内史蒙武之子。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10. 陈胜,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秦二世元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次年,陈胜被秦将章邯所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于芒砀[dàng]山。从起兵到兵败身亡历时六个月。刘邦称帝后,陈胜被追封为“隐王”,史称“楚隐王”。 11.仲尼、墨翟: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12.陶朱、猗顿: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 五、文化常识 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2.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青海的东南部和宁夏一带地方。 3.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4.宇内、四海、八荒:天下。 5.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6.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7.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8.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9.汉中: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 10.会盟: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国侵略,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 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他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称会盟。 11.合从:“合纵”,与秦“连横”之策相对,是联合六国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12.战国四君子: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魏信陵君魏无忌。他们都是当时仅次于国君的当政者,皆以招揽宾客著称。 13.九国之师:九国,即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据《史记·六国表》载,并没有“九国之师”齐出动的情况,“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不尽合历史事实。 14.伏尸百万:这说的不是一次战役的死亡人数。秦击六国杀伤人数史书皆有记载,如前293年击韩伊阙,斩首24万;前260年,破赵长平军,杀卒45万。 15.享国:帝王在位的年数。 16.二周:在东周王朝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城,东周则都巩,史称东西二周。西周灭于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东周灭于秦庄襄王元年,不是始皇时事,作者只是为了行文方便才这样写的。 17.六合:天地四方。 18.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19.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而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42fce3c4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b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