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鉴赏关键点】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 这短短的只有二十个字的诗,有景有情(幽静之景、幽独之情)、有声有色(琴啸之声、林月之色)、有静有动(独坐弹啸)、有实有虚(前两句实写其景,后两句虚写其情),对立统一,相映成趣。 【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1、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2分)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明月相伴的景象。 2、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或悠然自得、自在)的心境 3、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答:幽篁:幽深的竹林。长啸:长声呼叫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的分析。(4分) 答: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五谷丰登”“长啸”等动作,后二句写夜深人寂,明月相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5、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独坐、弹琴、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6“幽”“树林”中的“幽”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7、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 1 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 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5、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6、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7、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简析: 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8、“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9、第二句和第四句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答: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10、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答: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2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4.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5.“龙钟”、“传语”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2分) “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传语”是捎口信的意思。 6.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3分)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3、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4、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晚春景色? (2)诗人用什么手法来写晚春景物?取得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1)草树、杨花、榆荚(2)用拟人的手法写。效果是形象生动活泼,意趣盎然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162be4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