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魏碑

时间:2022-11-03 08:10: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天柱山魏碑简介1

天柱山魏碑位于平度大泽山天柱山南,又称天柱山摩崖石刻,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高3.2米,宽1.5米,阴文20行,每行40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1400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该碑是北魏永平四年(511)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碑文记述了其父持节将军兖州刺史南阳公郑羲的生平事迹和著述。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的全称为:“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简称郑文公碑。郑道昭是北魏最著名的书法家,其书写的魏碑体,突出体现了我国书法由隶书到楷书的转变,故此碑受到古今书法家所推重。

历史文化

公元511年,郑道昭选择天柱山半山腰一块天然碑状石,稍加琢磨,组织撰刻了“魏故中书令秘书监郑文公之碑”。此碑,碑体略前倾,高3.5米,1.5米。文19行,每行50字左右,计881字。碑之内容记载其父郑羲的生平事迹。通篇碑文格调高雅,文采华丽,书法宽博,笔力雄健,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书法艺术。后人称之为《郑文公上碑》。

细读《郑文公上碑》作品的基本笔法,人们可以发现,它上溯先秦笔画浑成、骨力内含的特点,吸收了汉隶的跌宕瑰丽、沉稳又见爽利的姿态。又可以发现,凝重浑朴的隶书风格被清丽飘洒的楷书风格代替,有隶楷过渡的痕迹。如:点画加长,代替撇笔和捺笔,且出锋锐利。欲竖先横,欲横先竖。还可发现,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

天柱山魏碑简介2

即墨故城,天柱山魏碑,崂山的庙宇,韩家庄茔屋,还有青岛的水源地大沽河……这一切都带有浓郁的青岛地方特色,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们是青岛郊县的文化景观,是青岛历史延续的见证,它们诉说着过去,也目睹了沧桑巨变。本期我们编发青岛郊县文化地理专辑,希望青岛地理拓展更广阔的人文天地,让读者了解青岛的前世今生。欢迎各地文史专家投稿,稿件配相关照片。

出平度市城区北行约 25公里,在巍峨秀丽的大泽山西南,有一座孤峰耸峙,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天柱山。天柱山尽管草木稀少,但是山石峥嵘,浑重雄奇。使天柱山闻名的是天柱山魏碑,这是中国书法艺术瑰宝,也是最早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魏碑得名于矗立在天柱山之阳的《郑文公上碑》该碑是南北朝时北魏永平四年(公元511年)光州刺史郑道昭所书镌。郑道昭(公元 455年~516年),北魏人,早年追随魏孝文帝,很得皇帝的赏识。晚年出任光州(今莱州)刺史,他做官清廉,为下属和百姓所爱戴。他做学问博闻强识,纵览群言,好诗赋,擅长书法,是北魏著名的书法家。《郑文公上碑》记述了郑家的显赫家世和其父郑羲的生平事迹及著述,刻在一块天然巨石上, 32米, 15米,阴文 20行,每行 40 50字不等,共计881个字,碑文经历千余年至今仍清晰可辨。因郑羲的谥号为郑文公,故此碑称为郑文公碑。后来郑道昭在莱州云峰山觅得佳石,又刻一郑文公碑,内容基本相同,后人为了区别二碑,称天柱山的为《郑文公上碑》(或《郑羲上


碑》

魏碑的闻名不在于它的文辞及家世,纯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郑道昭身处我国书法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取众家之长,创新一路,其碑文书法具有刚健的骨架和豪放的气概,用笔方中掺圆,含有篆味,体现了书法艺术由隶向楷演变期的独特神韵。碑的每个字都结体宽博整饬,骨肉匀适,脉络分明,于端庄雄强中复含秀丽,稳健中蕴储飞扬。浑浑千余言,字字不呆,笔笔不苟。康有为评价它有十大美,即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远,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

清代以前,《郑文公上碑》并没有得到重视,只是北宋金石学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将郑道昭的刻石记入他的权威著作《金石录》中。到了清代,《郑文公上碑》在书法艺术上才得到尊崇,显示出它强大的感染力。19848月,著名艺术大师刘海粟先生 89岁高龄时专程登上此山观摩,久久不肯离去,说了发自肺腑的话:海粟终要老的,天柱山不老!魏碑不老!并题写了瑰玮博达,绝壁生辉八个大字。天柱山魏碑是我国稀有的书法刻石艺术瑰宝,现在,此地开辟为天柱山风景名胜区,来此观瞻者络绎不绝,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143926dd36a32d737581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