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数学常用语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小学生数学课堂语言表达重要性的思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语无伦次,心里想表达的话说不出来。急得满头是汗,眼往天上翻。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学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能力很差,数学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数学语言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 一、掌握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一方面,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无不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数学语言的内涵,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一个对数学语言不能理解的人是绝对谈不上对数学知识有什么理解的。 二、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 在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中,思维是核心,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阶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什么样的思维依赖于什么样的语言。具体形象语言有助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严谨缜密、具有高度逻辑性的数学语言则是发展逻辑思维的“培养液”。 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思维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严谨、准确是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与批判性的“良方”;清晰、精练对培养思维的独立性与深刻性有特效。 三、掌握数学语言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 学会数学思考,“培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一个问题能清楚地说一遍,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的过程,正确地理解题意,寻找相关条件,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关知识的再现,直至解答过程的表述等,处处离不开数学语言。 四、掌握数学语言有助于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的特点,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此外,掌握数学语言还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果敢而严谨的性格,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人的一生都具有重要影响。 对数学课堂中教师引导作用的思考 溧阳市清安小学 王莹 近年来,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教师的教学行为逐步向新课程理念靠拢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动、积极、轻松、自由,“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得到了空前的诠释和体现。但是,细 察课改的繁荣局面,我们会发现课改中暗伏的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是对教师引导作用的抛弃。下面是我对此现象的一些思考,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回放: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100以内的口算减法。 (教师揭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后,呈现情境图。) 在春游情境下产生算式“76-19”后,教师展开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请每个小朋友先动脑筋想一想、算一算,“76-19”的差是多少,然后在小组内说给大家听你是怎样想的,看谁的方法多。 在学生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师:谁能把你的方法说一下。 生1:我先算16-9=7,再算60-10=50,50+7=57。 生2:我是先算76-10=66,再算66-9=57。所以76-19=57。 生3:我是想竖式算的。 师:很好,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法吗? 生4:我是先算76-20=56,再算56+1=57。所以76-19=57。 师:不错,你很善于动脑筋。谁还能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生5:我是先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76-19=57。 生6:我是这样算的:先76-9=67,再67-10=57。所以76-19=57。 生7: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生8:我把19看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76-19=57。 生9:我是这样算的:76看成80,80-19=61,61-4=57。所以76-19=57。 „„ 师: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方法真多!下面我们再来计算62-28得多少,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分析: 该教学片断中,教者有意识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同伴合作、充分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课后的测试结果却出乎意料(能用多种方法口算“62-28”的学生仅占12%);课后访谈也使人惊讶:大部分学生认为“我喜欢用自己的方法,因为那是我自己想到的,老师鼓励了我的方法,并把我的方法展示给大家,至于其他小朋友的方法我没有过多在意,所以不太清楚!”这种“理想的过程”与“意外的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深思:课堂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动起来的目的到底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搭建一个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实施新课程就预示着不追求课堂效率的优劣?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一是合作学习过程中缺乏相互倾听和评价的环节,使得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华而不实。在全班交流过程中,教者似乎忘了自己不但要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方法,呈现各不相同的个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对同伴的方法进行理解,让大家欣赏到各种不同个性的精彩,达到思维的相互沟通,视界的相互融合,而这一切又都以学会倾听为前提。忽视生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和评价不能不说是本节课的一大硬伤。 二是忽视了数学思想教育。仔细分析本课的师生对话,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基本是“还有不同方法吗”“我是这样算的„„”“很好”“真聪明”的循环往复。再看学生的交流,方法好象很多,但认真分析归类的话,无非是三、 四种方法的重组。这里,教者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类,在此基础上作出选择和自我调整,使学生的建构活动富有意义而不是杂乱无章。缺乏数学思想方法引导的课堂只能是徒具热闹的现场。 三是对“算法多样化”的曲解。新课程强调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而“算法多样化”又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由于没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理念,用孤立、片面、静止的眼光来看待“算法多样化”,以为“算法多样化”就是“花样多”,多多益善,这是对新课标精神的曲解。新课标中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多样化”的前提应该是“多角度”,而非“花样多”。像上述案例中学生所提出来的后几种方法,只是同一种角度的繁与简之分,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说明,而不应该为了追求方法的“数量”,忽视其“质量”。 改进: “听懂他的意思了? 你的办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再次改进后的课堂交流片段 下面是全班交流反馈时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春游情境图下生成的算式还是“76-19”)。 生1: 我是这样算的: 76-10=66,66-9=57。所以76-19=57。 师: 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解释一下吗? 生2: 他的意思是先把19分成10和9,先76减10等于66,66再减9等于57。所以76减19等于57。 师: 与他的方法一样的还有吗?(许多小朋友举手示意相同)与他的方法差不多(相近)的有吗? 生3: 我的办法与他的差不多,我也是把19分成10和9的,不过我是先减9,再减10的,答案也是57。 师: 你们的方法相同,只是先减哪一个数的次序不同。还有与他的方法不一样的吗? 生4: 我是这样算的: 76-20=56,56+1=57。所以76-19=57。 师:谁听懂了?能不能解释呢? 生5: 他把减数19看成20,先76减20,因为多减了1,所以要再加1。 师: 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己的疑问? 生6: 明明是减法,为什么要加1? 师: 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7: 刚才××春游是花了19元,减20元是多减了1元,所以减了20元以后还要还他1元。 师: 说得真有道理!还有小朋友说说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8: 我是把19分成16和3,76-16=60,60-3=57,所以得数是57。 师: 为什么要把19拆成16和3而不是其他的两个数呢? 生8: 我看被减数是76,76减16算起来很方便的。 师: 你真会动脑筋! 生9: 我的办法与他(指前一个)的差不多的。我是把76看成79,79-19=60,60-3=57。所以差是57。 师: 你真行!你已发现自己的办法与××的是一类的。 生9: 我把76看成80,把19看成20,80-20=60,60-4=56,56+1=57。所以76-19=57。 师: 答案是对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 生10: 比较难,不方便。 生11: 一会儿加,一会儿减,容易弄错。 师: 这个方法大家发现不太方便,那么就放在旁边(教师将此方法板书在黑板的不显眼的地方)。还有不同方法吗?„„ (学生又交流了几种,教师一一介入引导) 仔细分析修改后的课例,可以看到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对同伴交流的方法提出疑问、进行补充或集体评价,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达到相互的理解。比如用“谁听懂他的意思了,能不能解释一下?”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方法类似的情况,如: 19拆成10和9,先减10再减9,还是先减9再减10。老师用“与××方法类似的有没有?”,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辨析出它们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在比较中深化理解,真正达到成果共享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再如,对于不同的方法,虽然它们的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教师能用“他的方法方便吗”引导分析比较,并且将不合理、不简便的方法板书在黑板旁边不显眼处,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师还引导学生比较自己的方法与谁的相似,与谁的有较大不同,并说出相似在哪里,不同在什么地方。通过不断的比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和碰撞;也使学生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反思: 那么,教师的“有效引导”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为“尊重”正名。 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义项,符合《数学课程标准》语境的意思应该是:重视并严肃对待。“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就是要“重视并严肃对待”来自学生的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感受和看法。“尊重学生的体验”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已有的个性化经验,关注学生丰实多姿的精神世界,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认知方式,真正做到让数学课堂成为师生个性飞扬的天空。而这正是以往教学所忽视的,也是新课程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可喜变化。但是,矫枉无须过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不止一次地领略了教师引导作用的旁落。有时孩子的理解明明是错误的,但为师者却偏要说:“这是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始终在正确结论的边沿上徘徊,达不到要害,但我们的老师就是不敢稍加点拨,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有时,就像上面的案例一样,过分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导致学生只是一味地“标新立异”,不能吸取别人的长处,弄不清不同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这些都被冠以尊重学生的美名,但这样的尊重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其实,道理很简单。课堂教学的目标性决定了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教师,也离不开学生,尽管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但互动的过程必须服从于教师课前预设的价值追求(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的自觉调整与完善),服务于全体学生多元、多维发展。尊重不等同放纵,尊重学生也不等于一味迁就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二、让“自主”复位。 新课标倡导自主性学习,这是对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超越。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儿童都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 家庭环境,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导致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但是,过犹不及,在现实课堂中,我们时常会看到,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指导方法,“自主探索”许多时候演变成了“自由活动”。有的学生只顾自己表现自己,只管自己得到老师的赞扬而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别人的观点,从不同的声音里得到应有的启发。上述片段里,学生只沉浸在享受老师对自己方法的肯定上,很少或者根本不具有从其他同学的方法中取长补短的心向,试问,这样的“自由”能让学生有多大的发展?由此,我们知道自由和自主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自主学习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探索性的学习,不是“自由的学习”。真正的自主发展不但需要体验成功,也要经历挫折;不但需要展现自己,也要吸纳他人;不但需要得到肯定的赞扬,也要接受善意的批评。让“自主”复位,让所有的参与者互利共赢,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追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实施新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师引导作用的旁落,而是更高要求上的加强。实施新课程,教师应有的价值引导的权杖不能丢。 发挥语言魅力,让数学更精彩 ——学习《谈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引导的艺术性》之反思 近年来,我们都研究操作活动在数学活动中的作用,但是当我偶然间见到了《谈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引导的艺术性》这篇文章后,想到学期末的数学观摩活动中,我在语言引导上缺少艺术性,所于是我认真的阅读了这篇文章,并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在语言引导上要注意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思维特点 针对不同年龄特点幼儿,要选择幼儿能听懂的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观念正确。比如:在分类活动中,对小班幼儿可以说,快快给他们分一分,找找他们的家在哪里?而对于大班的孩子,就可以明白的提出给图形分类的要求。不用过多的引入情节设置。 二、注意教师提问的规范性。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幼儿正确理解数学概念及有关知识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那么活动的效果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有的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就叫幼儿无法理解。又比如,在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经常会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数的组成时,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老师应少用“为什么“来作为问句。 三、注意表达意思要明确。语言要简洁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恐怕幼儿不明白,说了一堆话,还经常换来幼儿茫然的眼神。比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物放在盒子里时,有的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是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注意数学活动中语言的评价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没有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承认和赞许等实际情况,而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例如,有的教师在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时,常常给予批评、挖苦;在幼儿回答错了的时候,向全班小朋友说:“大家说××说得对吗?”导致全班幼儿大声否定。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挫伤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严重时还会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有的教师的评价语言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 “好的课堂语言是一本书,一本让师生回味无穷的书;好的课堂语言是一首歌,一首让师生心情愉悦的歌。”只要我们把握好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定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第一、讲话逻辑要清晰连贯;第二、不要说太多和课堂无关的话题,学生会烦的;第三、把枯燥的数学讲得趣味横生还要依靠你的声调;第四、不要光是自己在唠叨不停,注意和学生互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 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教学中,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大部分青年教师对课堂语言的重视不够;在平时的备课中,备的最多的也是教学环节设计,对于课堂中的语言准备的不够充分,有时甚至是没有。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能否取得成功,跟教师课堂语言的组织有着很大关系。教师只有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具有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们该怎样来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语言的修养呢?我认为,主要是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加强学习和锻炼: 一、有声语言运用的“五要”原则 有声语言要做到五要——要准确规范、要精练简明、要通俗易懂、要富有启发性、要幽默而有趣味。 准确规范: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用准确严密而规范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的可能性。一个老师如果在课堂上经常语言表达不准确、前后表达不一致,学生听起来就会有困难,理解知识时也会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我们的教学效率。比如:在表述直线AB和直线CD的位置关系时把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只说成“平行”或“垂直”,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其相互关系。 精练简明:每一堂课,授课效果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教师的话讲的多少,而是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直达目的,突出重点。泛泛而谈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时教师语言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比如八、九年级学习《证明》时学生跟着老师学写证明过程,教师就一定要注意自身语言的精练简明,准确表达证明的思路,这样才能为学生作好示范。 通俗易懂:数学语言虽然要求准确规范但也不是越咬文嚼字就越好,而应力求对教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生听得懂、思得快。 富有启发性: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见难 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时教师要善于“引渡”,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此外,语言的启发性还包括 “以情感人”。教师如果没有满怀激情,其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其态度必然冷漠无情,不能感染、启发学生。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抑扬顿挫语调,真挚和谐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幽默有趣味: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能以声引人,以趣诱人,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 。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状态,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如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家长站在窗外等学生下课,并不时的向教室里看,恰在这时有两个学生开始在课桌下递拳头,这时我不失时机的说了一句:你们看连家长都不失时机的学习可我们有的同学还不珍惜时间,还在下面递拳头. 二、无声语言(即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古人说:“教人而不见意趣,必不乐学”这句话强调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生动活泼,意趣盎然。但是,仅此一点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学艺术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来传授知识,构成学生的“趣味中心”的,教师的神态、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和引导学生的情感倾向。因此,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借助自己的体态(如神态、手势、姿态)来补充,加强有声语言。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充满鼓励的眼神,都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使学生在爱中受到教育。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手势语:许多时候用手势来代替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在教学中我经常用手势和学生进行交流。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我就会微笑着对他们竖起大拇指,这样学生得到鼓励后会对学习更有信心。 神态语: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神态语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接不上来时给以期待的目光、玩玩具时给予严肃的目光,可使学生感到亲切中有严肃,肯定中有期待,否定中有鼓励,容忍中有警告,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有声语言,同时又可以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姿态语:教师在课堂上优美的姿态表现,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而且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也有所帮助,还可以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经过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一定要从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两个方面加强学习和锻炼,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发一粗文,不知道对你是否有帮助,就做为抛砖引玉吧. 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讲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传输特定的知识信息,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教学实践一再表明,课堂教学失败在多数情况下,是因为教师缺乏语言艺术所致。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讲究语言艺术,不但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1.亲切热情,礼貌文雅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切感,充满感情。语言是思想的外衣,教师语言的优、劣、美、丑常常是人的文化修养和智慧品质的表现。教师应该时时处处礼貌文雅,尊重学生,对待学生要多说鼓励性的话。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育者,就动辄训人。 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尤其是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辞不答意时,教师应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下次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得很好的!”特别是对那些智力较差的学生更要多鼓励,绝不能用尖刻的话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他们答对了,教师应用高兴的语气给予表扬:“你能回答得这么好,真了不起!”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完成作业了。像“请你读一下这条法则。”,“对不起,老师没有听清楚,请你再大声复述一遍”,“这道题是老师没看清楚,谢谢你给我纠正”,使用这一类的礼貌语言,可使师生关系变得平等、融洽。 2.词准意切,符合学生特点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语言必须具备准确性和精练性,不能含糊其词,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科学、准确、精练的概括性语言,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本质,有利于学习的迁移。另外,对传授的知识也不能信口开河,否则学生无所适从。言词准确并不是把课本或教案当作讲话稿,只管照本宣科,而是要求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和了解学生知识水平、言语发展水平,将教材中的学科语言作为进行“表演”的“脚本”,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流利顺畅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听得明白、清晰、舒服。 3.生动有趣,富有哲理 在教学中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例如:学生考试成绩差了,可用类似“失败是成功之母”“跌倒了爬起来再前进”来鼓励他;学生不喜欢复习,可用“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去开导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解题方法有独创性,就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去表扬他。 4.正确发挥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人们总要努力借助自然协调的手势、表情、姿势等态势语,做到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因此课堂教学除了重视语言因素外,还应该充分重视诸如点头、手势、走动、眼神、表情、语调、停顿、沉思、感叹等以及各种助词(如啊、呢等)和由声音带出的感受(如幽默、期望)等等一系列的非语言因素的作用。 这些非语言因素对学生的认识可起到定向、调节、加深、强化、鼓励等积极作用。但如果运用不恰当,就可能产生干扰,削弱认识效果 的负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运用那种非语言因素和方式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其目的都在于师生间信息的顺利传输和情感的及时交流,以便对课堂活动及其主体进行必要的调节,达到师生之间的全面互动。由此可见,运用和选择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其效果要符合课堂教学的具体需要。 5,重视板书的功能 在当今教育领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教师在学习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板书仍不可丢掉。 板书是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是一种特殊的书面语言。充分认识和发挥它的功能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尤其对数学教学来说,教学过程中要书写大量的数学对象符号、运算符号、关系符号,板书比其它科目的板书更重要。 教学板书,尤其是数学教学板书主要有三种功能。 (1)提要功能。即对教学内容的提要。一堂课,无论是哪种课型,无论是概念教学、命题教学、命题解决教学或其它内容的教学,总是要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为此,就要把它们简要地写在黑板上,写成某种特有的“板书语言”。不能而且也不必要将所有的内容都写出来。 (2)注释功能。对于新接触到的名词、术语,学生容易写错的字、词,学生听不清楚的个别词、句等,写在黑板上作为口头语的注释,这就是板书的注释功能。 (3)示范功能(板演)。示范功能是指解答数学问题时规范的解题步骤、解题方法、图形画法、书写格式等,教师通过板书给学生做示范叫做板演。有时需要一些学生做给另一些学生看,或由教师进行当面批改,这也是板演。 这三种功能在一堂课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般地讲,对于新知识类型的课,板书主要是它的提要功能,后两种功能服从于提要功能:注释是教学内容的注释,示范是为了掌握教学内容。只有将这三种功能结合起来,才能综合地发挥板书的作用。但是,对于有些课堂类型,可能只重点需要其中一两种功能的板书。比如,总结课可能只要提要;巩固练习课可能只要注释、尤其是学生的板演。课堂类型决定于教学目标,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目标,是确定板书需要发挥哪些功能以便合理安排板书的必要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8c3920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