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 隆兴寺是国内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宗赵匡胤旨,于寺内修筑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阁,而后以此为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进行扩建,形成了一个南北纵深,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宋代建筑群,龙兴寺遂跃为(河朔名寺)。金,元,明各代对寺内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大规模重修,并与寺院西侧增建了帝王行宫(现已无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 隆兴寺现有面积852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和建筑保留了宋代的建筑风格,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院落南北纵深,重叠有序,殿阁高低错落 ,主次分明,体现着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实例。 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壁心饰琉璃砖雕二龙戏珠图案,北面为三路单孔石桥。因隆兴寺未设山门,迎面便是寺院的第一重殿天王殿依次为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乾隆二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和集庆阁、弥陀殿、中轴线末端为1959年正定城内崇因寺迁来的毗卢殿。 天王殿 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顶,七檀中柱式的北宋时期的建筑。天王殿内,正中供奉一尊金代木雕弥勒佛坐像,亦称布袋和尚。佛像袒胸露腹,矫首前视,笑口常开,喜迎游人。据载,这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岳林寺一位和尚的形象,名契此。他平时肩荷布袋,四处化缘,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因此,僧徒百姓把他当成弥勒佛显化。两侧有彩雕四大天王像。 大觉六师殿遗址 此殿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金,元及清初均进行过重建,民国初因失修塌 。但从台基的规模仍可看出当年建筑的宏阔壮观。 摩尼殿 寺内独特建筑,当推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面阔七间,进深七间,总面积1400平方米。大殿布局奇特,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均出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抱厦"是建筑术语,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来的小房子)。 1,摩尼殿内正中须弥台上,有五尊金装异彩的佛像,中央是释迦牟尼说法坐像。左侧站着弟子迦叶,象一位严肃的老僧;右侧站着弟子阿难,文静温顺,象是一位善人。这三尊佛像都是宋代原塑,实属珍品。在坐像两旁以璎珞宝珠,飞天彩带为装饰的文殊、普贤这两尊佛像都是明代补塑的。 2,四抱厦绘"二十四尊天",内檐扇面墙外壁绘"西方胜景"帮"东方琉璃世界",檐墙则生动地描绘了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般等整个过程,声势浩大,线务流畅,色彩艳丽。头戴花冠,身着菩萨装,手托卷轴,敞领宽袖,有头光,后有侍从执幡,为明代绘制。功德天汉译为“摩诃室利”,即“大功德”、“大吉祥”,她本是婆罗门教、印度教所信奉的女神,称“吉祥天女”,后被佛门吸收为护法神。 3,摩尼殿内正面基坛佛像后的墙壁背面。通壁塑有海岛观音五彩悬山,山石玲珑剔透,观音菩萨自在坐于山石之中,通高3.4米。 观音菩萨头戴宝冠,项饰璎珞,帔巾向两侧翘起,飘带绕臂下垂于体侧,菩萨头微右倾,面容秀丽,安详恬静。细眉之下,菩萨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闪耀着洞察人间善恶的光芒。这眼神又微微向下俯视,使她的目光恰好与礼佛者在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观音菩萨左足踏莲,右足屈膝搭于左腿之上,右手绕右膝轻抚左腕,胸臂裸露圆润,姿态优雅端庄,自在大方,恰似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子。她的庄严令人畏而起敬,她的美丽令人恭而不亵,她那人格化了的仪表,一扫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风,令人叹为观止。 观音菩萨两侧山石上分别塑有象、狮形象,上首为白象,代表普贤菩萨。下首为青狮,代表文殊菩萨。在观音菩萨所在悬山的两侧及下部有水纹,极富动感。水中有鳌等在嬉戏,菩萨左脚所踏之莲即从下部水中升起。代表着脚踏西方极乐世界。在水外两侧的悬山中,又塑有十八罗汉于中打坐的形象,左右各九尊,另有侍者数人。玲珑剔透的悬山以蓝、绿色为主,每块山石又有青色面心,白色边饰,黄色空洞而极富装饰意味,山石间又有红色卷云,绿色碧波及暖色人物着衣等,色彩和谐统一,加之悬山高低错落,岩荡起伏的特殊效果,整个悬山彩塑瑰丽庄严,蔚为壮观,充分显示古代雕塑技艺的高超。而安详自在坐于其中的观音菩萨更为古代彩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 戒坛 戒坛平面为正方形,四角攒尖顶。戒坛为明代所建,其上木结构为清乾隆年间所建的一尊明弘治6年(公元1493年)所铸的双面铜佛。面朝南的是阿弥驼佛,面朝北的是药师佛。这尊佛神奇之处是,如果正面面对佛的一面,是看不出其是双面佛。分别为“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 慈氏阁。慈氏阁建于宋代,后历代皆有修缮。弥勒在梵语中为姓,译“慈”。其内供奉有一尊独特的立式弥勒菩萨像。佛像是宋代雕刻的。据传是当年修隆兴寺大悲阁时,选择了木料中最大的一根独木所雕。佛像上身内穿衬胸,外罩天衣,下身穿及足长裙。整尊佛像色彩艳丽。佛像后背是高9.9米,造型独特的举身大背光。背光内为花卉仙草,外为火焰。。 转轮藏阁。其造型和慈氏阁一样,同为宋代所建。阁内正中安置有一个直径七米、八角形的木质转轮藏——就是可以转动的藏经橱。转轮藏是南朝梁善慧大士创建的。唐、宋、元、明、清历代皆有建造。随着岁月流失,能够保存下来的实物甚少。目前尚存的转轮藏主要有正定隆兴寺转轮藏阁的宋代转轮藏、四川品物报恩寺华严殿和北京智化寺藏经殿的明代转轮藏、北京颐和园万寿山和山西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清代转轮藏。其中隆兴寺的转轮藏是现存的实物中年代最早的,是宋代小木作稀有的遗物。足见其弥足珍贵。 御碑亭 大悲阁月台前坐北向南并列两座黄琉璃瓦盖顶的清代碑亭。平面呈正方形,重檐歇山顶,亭内各置高大石碑一通,东侧碑亭内为康熙五十二年圣祖玄烨手书《御制龙兴寺碑》;西侧碑亭内为乾隆四十五年高宗弘历手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 隋碑 我国现存著名古碑之一。碑高二点二米,宽零点九米,碑文三十行,每行五十字。据《畿辅通志》记载:龙藏寺碑刻于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碑上刻文,开唐楷之先声。它对研究汉隶至唐楷过渡向的书法艺术和字体演变,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碑文为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士礼撰文,无书写者姓名。碑文记叙了恒州刺史王孝仙为劝造龙藏寺及募钱造寺的情况和寺院初建时的规模。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书体方正有秩、结构严谨,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板滞,在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典范。它上承南北朝遗风,下开隋唐诸家之先河,为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碑为隋开皇六年兴建龙藏寺的时候所刻,它是隋朝保留下来的仅有的3块碑中最完整的一块,又被称为“隋碑第一”。这也是隆兴寺内的全国第四最。大家看碑文上书“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隆藏寺碑”, 大悲阁 在隆兴寺是主体建筑之一,高33米,五檐三层,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2bf1fc29ec3d5bbfd0a74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