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辅导古诗鉴赏:《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箇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这是一首抒愤诗。诗人以奔放的激情,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自我”的形象,把积蕴极深的怨愤和抑郁宣泄出来,发挥了剧烈感人的艺术力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箇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特别句,不能不使人赞叹诗人的气势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许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行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 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颖”,“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欣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怜悯。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由于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悲伤憔悴的感情颜色,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抱负(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年轻,怎能不倍加苦痛!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328c0246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