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寂静的词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词目:寂静 拼音: jì jìng 词义:没有声音 ;很静:~无声。 基本解释 [quiet;still;silent] 安静;沉寂 屋子阴暗而寂静 详细解释 1. 没有声音;安静。 唐谷神子《博异志·马侍中》:“四更,东方月上,燧觉寂静,乃出而去,见人马骨肉狼藉。”宋梅尧臣《翠竹亭》诗:“种竹几千个,结亭三四椽。游人多寂静,啼鸟亦留连。”元商挺《潘妃曲》曲:“冷冷清清人寂静,斜把鲛绡凭,和泪听。”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四出:“今日同俺爹拜扫回来,村途寂静,缓步先行。”《红楼梦》第一〇一回:“只见园中月色比外面更觉明朗,满地下重重树影,杳无人声,甚是凄凉寂静。”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九时后,一切星散,一所很大的洋楼里,除我以外,没有别人。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 2. 宗教指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 《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五热炙身,而望清凉寂静之道,终无是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心镜明,长鉴照,寂静修行弃喧闹。”《云笈七签》卷十七:“心体寂静,妙用无穷,故名真慧。” 基本概念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 [显扬圣教论卷十三、六门教授习定论、往生论] (二)指涅盘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盘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 (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 (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之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 (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 (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 (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 (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 (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 (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6aaa258b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