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书评 在老师的引领下了解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对该书的背景、内容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得以从图书馆拜读一番。虽然没有到精读的地步,但是依旧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了一些认识与感想。 在大明王朝万历皇帝的年代,其实是一个暗藏变革的年代,更为突出的是,书中所描述的那些性格、政见、地位都十分鲜明区别的官员们,都存在其所代表的不同变革道路。这些道路之间并不必然存在冲突,张居正试图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申时行试图建立维系在表面上的和谐社会、海瑞试图整顿名利场时刻保持执政集团的先进性、戚继光试图实现国防现代化,这些道路之间有冲突,也有联系,但是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失败了。与其说是败给了官场之中权力集团的相互倾轧,不如说是败给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体制。 《万历十五年》对明代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剖析,这是一个以道德体系而非法律来维系国家稳定的时代。与汉代以来的王朝相同的是,明代走的是一条人治大于法治的道路。在书的开篇作者就一语道破我们所称封建王朝(当然,封建该词的定义存在偏颇,如同老师所说更具有一定政治意义,中国自秦大一统之后破除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很难定义为封建王朝,这里仅仅以主流)的制度核心:“我们的帝国,以文人管理为数至千万、万万的农民,如果对全部实际问题都要在朝廷上和盘托出,拿来检讨分析,自然是办不到的。所以我们的祖先就抓住了礼仪这个要点,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 事实上,道德与法律的结合一直都是封建王朝统治的核心,但是明朝这种道德的提倡更具有一种以维稳为目的的单一意识形态控制。法律被道德代替,帝国的司法受制于行政,官员只需要按部就班上下有序是最高要求,在普遍低能的状态下,即便有好心的官员想支持公道,做点好事,也会因为各样的限制,甚至是经费问题而不了了之。文章认为这种体制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朝廷的稳定和王位的安宁,提倡操守、精神追求、个人牺牲与奉献,与现实脱节根本没有考虑人在实现终极目标的过程中现实问题,这就导致了这一目标根本是架空的,是虚幻的,为了变革只能强迫所有理想者摆出虚伪的面目去迎合该理念,所以才有戚继光给张居正送礼的景象出现。当现实基础严重脱离体制时,这样架空的体制为了稳定而不能被否定,一切变革都在重复着“开始——排异——倒退”的过程。但是时代在变化、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巨大的差异导致必然是体制的分崩离析,这便是海瑞与申行时的困局。 归结和评价《万历十五年》,作者对不同集团的描绘表达了万历朝所爆发出明代建国以来政治体制的矛盾,张居正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所代表的文官、武将、思想家都以自己的方式试图解决这个矛盾,以自己个人的力量改变这个社会。但是,困局在先天不足的政治体制中已经造下,精英的努力改良只是延缓发作而已。 正如其序中所言“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万历十五年是明朝败落的开始,是王朝政治体制缺陷所带来的“果”,而这个“因”早在一开始就已经埋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4b2589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