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思想

时间:2023-04-20 15:0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议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前372-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伋)之门人,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的一生大致于孔子相似,在游历齐、宋、滕、魏国等二十多年后,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论著。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从他的“仁”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思想。并指出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孟子重视教育的思想,及其一些教育理论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有一些很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探究学习。

首先孟子从"尽心、知性、知天"思想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君子的高深造诣要有正确的办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追求得到。自觉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动摇,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他还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追求探索,便会得到放弃,便会失掉,这是有益于收获的探求,因为所探求的对象存在于我自身之内。这就是说,他重视学生自得,认为自觉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这种知识用起来可以探索求源,左右取之不尽,运用合宜,这样便可以步步深造。

孟子认为深造自得必须注意由博返约。他说,"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解说,在融会贯通之后,再回到简略地述说大义的地步。关于博与约的关系,孔子也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约文,以约约博;博在文,约文又在礼也。""指代"",这正是我们常说的由博返约的意思,即从许多知识中得出简明精要的概括,这是思维高度概括的表现,是驾驭知识的一种能力。孟子承继了孔子的这一思想,认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将广博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再归纳为简约的结论以达到""的地步。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要把一个道理讲明白,如果没有关于这个道理的广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就很难把这个道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之处向学生讲清楚。由博返约,以简驭繁,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重要的教学与学马方法。

孟子同孔子一样,善于启发思维,善于使用问答法达到他预期的结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学生容易明白他所讲的道理。他要求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不急于代替学生作结论。他有一句名言:"尽信 《书》,则不如无 《书》"。完全相信 《书》,那还不如没 《书》。他要求学生有存疑精神。这是对孔子的"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思想的发展。有疑才有思,疑,证是启发思维的起点。

他还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弃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意思是说,高明的工匠不因为拙劣工人改变或废弃规矩,高明的弓手弃也不因为拙劣射手变更拉开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张满了弓,却不发箭,作出跃跃试的姿势,以启发和诱导学生,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确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学生便跟随而来。这是教师引导的结果。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导。孟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应自强不息,不可松懈或间断;一方面也不应流于急躁或邋。他说:"其迸锐者,其退速"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他还把进学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时,必须等水盈满后才能继续往前进行,"盈科而后进",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谓"成章"竟引申为事物达到一定阶段或具有一定规模,则可日成章。

1




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没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达。不能说等取巧,不能急躁冒进,没有一个二个地循序渐进的累进,不可能发展达到伟大的成就。所谓"源泉混混,不舍心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认为学习既要不间断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长。

他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定有事作,时刻记住它,但也不能违背规律人为地帮助它生长。不要学一个宋国人那样,他担心禾苗不长而一一拔高,疲倦回到家里,对家里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搞了。其实天下不帮助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以为培养工作没有益处而放弃不千的,那是种庄稼而不锄的懒汉;违背规律地去帮助它生长的就是拔苗的人。这种助长行为,不但无益,反而有害。他以禾苗的自然生长来譬喻人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发展,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要求教学过程中遵循客观规律,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他以下围棋为例,他说,下围棋只是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学不会。弈秋是全国的下围棋能手,假如让他教授两个人下棋,一个人很专心,听弈秋指导;另一个表面听着,心里却在想,要是有只天鹅快飞来,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后者的学马成绩一定不如前者。这是因为后者不如前者聪明吗?自然不是的。这说明学习上的差异,和对学习是否专心有关,而不完全是决定于人的天资的高低。这是中教育史上最早讨论注意问题,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问题。

他说:"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莫怪王的不聪明,纵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这里表明他反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有作为的人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到六七丈深不见泉水,这时停止挖掘了,结果仍是一个废井,这说明有为者必有恒心,取得最后成功才摆手;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是没有恒心的表现。

孟子认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总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说,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象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私自学国的。这五种便是孟子提出的教育方式。他还说过:"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说,在各种教育方式中,还有一种是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这是一种激励愤发的方式。孟子不喜欢"好为人师"。他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八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孟子指的是那些自己值不了多少却偏想摆教师架子的人。孟子是尊重教师的,是乐于当教师的。他对学生的态度是"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无论谁,只要 怀着学习的愿望来,孟子都不拒绝。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乙而不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你想教导别人,必先使自己首先明白,然后才去教别人明白;如果自己还糊里糊涂,怎样使别人明白呢?这话说得是十分深刻的。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5af3a4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