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新衣——袭 格外大方——回 72小时——晶 一夜又一夜――多 一大二小――奈 一百减一――白 七人头上长了草――花 需要一半,留下一半——雷 古月照水水长流,水伴古月度春秋。 留得水光昭古月,碧波深处好泛舟。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草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文字的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 对于汉字的识记方法,层出不穷,举不胜举,如“据义记形” “据义推形 ”“ 结构推形”“ 探源定形 ”“ 据理辨形”等。我针对我们这些山区学生基础教差的特点,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几种方法。(一): “同词联系法”,将相同的词语收集起来,连在一起记忆,如:流芳 流芳百世 断章 断章取义 伏法 认罪伏法。(二)用“同字归纳法”较好记忆如:其 两全其美 名副其实 出其不意 勉为其难 突如其来 夸夸其谈。(三)是更为简单的 “同偏旁部首”归纳法。如:膨胀 缥缈 惋惜 陷阱 络绎不绝 满腹经纶。(四)形近比照法,如“渐”和“惭”,相关的词语“自惭形秽”“防微杜渐”等。(五)形义结合法,我们可以借助字形联系语义来辨析词语。如“溃烂”“馈赠”“匮乏”“昏聩”“振聋发聩”“功亏一篑”等词语,利用其形旁的差异,结合语义,就很易区分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这里,我就介绍一下汉字的历史。有这么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的黄帝时期,黄帝命令他的臣子仓颉创造文字,仓颉是一个长有八只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只眼睛观察八方,看见各种各样的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的形状简化后刻在龟壳、兽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这个神话当然是荒谬的,但也说明了一个事实——汉字是由象形字演变而来的。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树”就画成树的模样,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进入了奴隶社会。到了这时,需要文字记载的东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显得太繁琐了。于是人们就简化了一些象形字,并把一些象形字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文字,让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组合起来,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个人靠在树上睡觉。这样又创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汉字的一个新类型——会意字。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诸侯国,而这些诸侯国的文字又有所区别,于是出现了一字多义、多字一义的情况,这给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下令在全国统一使用一种文字——小篆。这种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简化了许多,但仍有些繁琐,于是民间逐步兴起了一种应急的俗体——隶书。到了三国时期,魏国的钟繇又创造出了一种更为简便美观的文字——楷书。从此以后,汉字就确立了它的方块形态,开始有了间架结构。 兵对丘说:兄弟,踩上地雷了吧,两腿咋都没了? 王对皇说:当皇上有什么好处,你看,头发都白了; 口对回说:亲爱的,都怀孕这么久了,也不说一声; 果对裸说:哥们儿,你穿上衣服还不如不穿! 比对北说:夫妻何必闹离婚呢? 汉字传到日本很久了,与日本语和平相处上千年,可是,今天的钓鱼岛事件,汉字愤怒了。 “旦”字说:我要脱日,抗日到底,一心一意坚持到胜利。 “早”字说:我要脱日,成为一个抗日的背着红十字药箱的医生。 “旭”字说:我要脱日,即使经过九死一生也要抗日。 “旨”字说:我要脱日,手持匕首刺向右翼分子的胸膛。 “星”字说:我要脱日,生是中国字,死有抗日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6e28021804d2b160a4ec0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