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屈原 ——《屈原研究》课后感 本学期,我选修了屈原研究这一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各种关于屈原的知识,还有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可谓受益匪浅。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第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我认识的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省)。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姓芈(mǐ)。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被封在屈地,屈原的后代就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该姓出自于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也算是王孙贵族。作为当时的“公族”,我知道他和楚国的关系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有云:“忽忘身之贱贫”。很有可能的是当时屈氏家族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我也听说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任职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他还常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日渐增强。但是,由于他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意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都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后来,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王不仅没有采取屈原的意见,使得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还把屈原逐出了郢都,让他开始了流放生涯。屈原被放逐后,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等到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他继续受着迫害,并被放逐到了江南。 到公元前278年的时候,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楚国灭亡。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他对前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是,在同年五月他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我国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并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有一次和渔夫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却表示他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的高洁之志。在渔父的眼中,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对于屈原的“深思高举”,最后落得个被放逐的结果,则是大可不必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文人为了烘托屈原的高大形象而杜撰的,但是,从屈原和渔父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种处世哲学。一种是“明哲保身”,一种是“宁为玉碎,不畏瓦全”。试想,若是屈原采取了渔夫的意见,他可能就不会落得个投江自尽的结果,但是,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屈原还会像如今一般妇孺皆知吗?虽然屈原的名气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文人墨客的宣传,历史上也不乏他这样的爱国诗人,但是,他的爱国情怀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屈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代表诗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和《天问》,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一笔。因为深受南方巫神神话的影响,他的诗歌也充满了神奇色彩,极富有浪漫主义情调。 尽管有些野史说屈原的死并不是自尽,而是为了救楚襄王,和楚襄王互换了衣服,在敌人的逼迫下才投了江。也有的野史说屈原的流放是因为他和楚王的爱妃郑袖有染,才受到楚王的处置...... 然而,不管事实如何,屈原这个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已经成为了爱国的代名词,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我认识的屈原就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 中文学院1201班谢林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42bc190066f5335a8121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