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基础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时间:2022-05-24 23:56:0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节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大纲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含义 2)生产力决定作用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生产关系反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 2)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基本内容

3.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学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关于这一规律的原理是我们探索历史发展的根源、正确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的钥匙,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弄清这一问题,有助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因此,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这一原理内涵十分丰富,如何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而不是机械地理解这一规律,特别是结合我国实际加以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又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见“教学重点” 二、教学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教学中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突出教学重点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三、教学步骤

(一)关于“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问题的教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鲁滨孙故事,理解生产关系及其内容。

(1)强调生产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任何条件下的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强调生产关系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

2.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讲清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其他两项内容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

讲解时应注意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既可从人类社会不同的具体情况说明概括出一般结论,也可以运用一般结论说明具体问题。切忌从理论到理论泛泛讲解。这一问题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应采用多种方法从理论上讲清讲透,更要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二)关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问题的教学 1.运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以人类社会某个具体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为例,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主要表现: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学生明确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2)结合具体事例理解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应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主要表现有两种情况;先进的生产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3)在以上分层次理解的基础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加以归纳总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可用脚和鞋作比喻,将生产力比喻为脚,生产关系比喻为鞋。脚决定鞋,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型号的鞋;脚长了,鞋也要变化。鞋对脚也有反作用,小脚穿大鞋和大脚穿小鞋,都不利于脚的生长及行走。

2.可通过小岗村大包干的故事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1)讲清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2)讲清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本内容。

3.最后可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强调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特别是要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内容。



教学参考资料

1.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上看,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的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已经达到13亿,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


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了,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会游刃有余;“蛋糕”做大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2.20世纪中国三次特大水灾

1931年入夏后,江淮流域大雨不止,长江、淮河、汉水、运河同时泛滥,16个省672个县受灾,江河堤岸尽遭水淹,其中武汉三镇在水中浸泡达4个月之久。受灾总人口达2 850万人,死亡 14.5万人。灾后,疫病疯起,蔓延流行,致死者难以计数。

195467月间,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多一倍以上,而且集中,致使江河水位猛涨,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武汉关最大洪峰流量为76 100立方米/秒,水位高达 29.73米。大水淹没农田4 755万亩,受灾人口达1888万人,死亡 33169人,财产损失100亿元以上。

19986月,江南、华南大部分地区及北方局部地区普降大到暴雨,长江干流及鄱阳湖、洞庭湖水系,珠江、闽江和嫩江、松花江等江河相继发生了有史以来的特大洪水。全国2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受到灾害影响,死亡3 656人,受灾人口2.3亿人 ();农作物受2 544万公顷,成灾1 599万公顷,绝收61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 642亿元人民币。此次洪涝既是天灾也是人祸。除天气的原因外,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湖底普遍淤高等也是原因所在。 3.复活节岛的故事

东太平洋上有一岛叫复活节岛,这是全球最为与世隔绝而又确实有人居住过的一片土地,一个以众多巨人石雕而知名全世界的小岛。石雕巨人们原系成排地竖在石台上,是大约1500年之前首次到达该处的波利尼西亚人的杰作。从三个火山口湖泊中取得的花粉显示,移民初到之际,全岛大体上为棕榈林木所覆盖。虽然不得不砍伐部分森林以资耕作,树木却继续保留为至关紧要的资源,以供制捕鱼所赖的独木舟,建造住房和栅栏,也作为柴火,而挪动那些巨大的石像,几乎可以肯定全须乞助于木材。此后开拓该岛的居民人口不断增长,公元1100年至1650年间可能已达七千之众。这正是建造那些大石像的重要时期。岛上树木有限而需求不断增加,砍伐无已时,最后终于如花粉记录所示,棕榈树一概尽伐,岛上从此无树矣!头一批欧洲探险者在这场生态劫难之后到来,所发现者为一座荒岛,几乎全无树木,只见过去的时代留下的巨人石像,七歪八倒。复活节岛的居民们亲手摧毁了自己赖以存活的资源,事情看来就是如此。

复活节岛的故事使我们想起埋没在中美洲莽莽丛林中的玛雅文化,它在时空上距离我们诚然很远;又使人想起了沉没于罗布泊附近的楼兰古城,它离我们的空间距离就近了;尤其使人想起了河床裸露、步步龟裂的黄河,无论就时间或空间或生存条件来说,令人深感切肤


之痛。历史无情地告诉人们:对大自然的任意施为必然毁掉自己的生存之地。 4.我国自然环境忧思篇

△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

△土地荒漠化: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地总面积已达135万平方公里,其中,北方和青藏高原草地“三化”面积已达90%。1998年的特大洪水和2000年起北方地区连续发生的扬沙及沙尘暴天气,重要原因就是地表植被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这已经成为我国非常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海洋生态环境: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不断恶化,赤潮发生次数增加,面积扩大,1999年几乎所有的近海海域都发生过赤潮。围海造地和养殖业的过度开发,导致我国沿海自然滩涂湿地总面积减少了约一半。非法采捞和炸礁造成我国南部一些地区的珊瑚礁资源已濒临绝迹。栖息环境的破坏,加上乱捕滥采和盲目引种,使我国现有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 △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城市缺水。北方河流断流现象频发,湖泊萎缩,水库蓄水量减少,湿地破坏严重。城市及周边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下降。

△耕地:我国人均耕地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44%,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减少。

△森林: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 △空气污染: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中我国占了7个。大部分南方城市出现酸雨,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

△水污染:全国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13以上河段被严重污染。目前,全国农田污水灌溉的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 △固体废物污染:1999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7.8亿吨,城市垃圾年产生量已达1.4亿吨,其中仅有少数经过无害化处理,“白色污染”严重。 5.中国人口统计警钟篇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2.953 3亿, 15~6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0.15%。

△世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为11.7亿,少于中国人口。

△世界发达国家人口已基本稳定,而我国近几十年还处于生育高峰,2050年后才可能逐步回落,到2050年中国人口估计为15亿~16亿,而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仅为12亿。 △中国每天出生5.8万人,减去死亡人数,每天净增人口13.6万人。以年计算,中国每年增加的人口超过一个上海市的人口,相当于澳大利亚的人口。

△中国劳动力中大中专及以上文化的共占3.4%,高中占12.7%,初中占34.8%,小学32.6%,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占 16.5%。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重,比美国22.5%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7.2%个百分点。城镇劳动者中相当一批人不具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素质,乡村有一大批劳动者不能掌握先进的甚至是一般的农业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到1.3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21世纪中叶,我国老龄人口的数量将增加到 4亿左右。由此带来的老年社会保障、老年健康等一


系列问题给未来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7年就业结构变化的估计:农业将减少3.6%,汽车工业将减少145%,服装业增加52.3%,食品加工业增加2.1%,建筑业增加2.2%,机械及仪器业减2.5%。

6.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

鄂温克人在未使用枪支以前,一些重要的生产资料都是属于公有的。在更早以前是归氏族公社公有,随着家庭公社在氏族中的崛起,生产资料也就属于家庭公社公有了。每一个家庭公社之内都分成若干个小家庭。鄂温克人把家庭公社称为“乌力楞”其原意是“子孙们”“住在一起的人们”,也就是说“乌力楞”是以一些有血缘关系的人们所组成的。全体成员在一起劳动,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生活资料则按户平均分配。这种家庭公社是鄂温克人的生产、消费单位。比如一个“乌力楞”共6户,共同出猎中有一个猎人打到一只犴,那么就要将犴肉均分6份,每户一份。剩下还有其他可食用的部分,也是平均分配。

所谓平均分配,只是做到大致不差,并非绝对平均。但这并没有因此造成各户之间在生活上的悬殊。因为对于还缺乏个人财富积累的鄂温克人来说,他们对待生活资料的态度,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超过这个限度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如有些猎户皮张还够用,使遇到有个人财富积累机会的时候,他们也毫不犹豫地放弃。与此相反,当感到生活资料匮乏时,也可以到别人那里去拿来使用,任何人对此都不会加以拒绝,否则就得遭到舆论的谴责。事实上,每一个鄂温克人都知道谦让和帮助别人。一个优秀猎手对于自己分得的猎品比别人少一些,不仅不会不满,反而感到这是一种荣誉和骄傲。公有制的生活,在他们的道德情感上留下了明显的烙印。 7.奇怪的“吃人”现象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一次环球旅行考察中听人说过:18世纪火地岛上的土著民族在饥饿的冬天到来时,常常要把老太婆杀死充饥。这在今天看来,是很不道德的。可是在那个时候,生产力水平极低,劳动产品极有限,不能劳动的老年人,成了社会的极大负担,为了养活他们,青壮年就可能饿死,整个部落就可能消亡。因而,杀老人充饥,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另外,住在北冰洋沿岸的爱斯基摩人以捕捉海豹为生。他们吃海豹的肉,穿海豹的皮,用海豹的油点灯。海豹给他们带来了粮食、温暖和光明,成了他们衣食住行的主要源泉。因此,爱斯基摩人把海豹当作自己的祖宗加以崇敬。按照爱斯基摩人的道德,吃老祖宗的肉,剥老祖宗的皮,就是对老祖宗最大的崇敬。

1980328日从雅典发出一条消息:克里特岛人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有吃人肉的习性。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的克诺斯宫殿附近的一所房屋中,发掘出一些人的尸骨,尸骨上留下的刀痕一模一样。这些尸骨不是完整的,而是支离破碎的。经辨认,200多根骨头是811个年龄约为1015岁的儿童的。这个发现表明,这里确实存在过人吃人的事实。这是不是克里特岛人特有的怪僻呢?不是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在1877年发表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事实说明了人吃人的风气在整个蒙昧阶段是普遍流行的:平时吃被俘获的敌人,遇到饥荒的时候,就连自己的朋友和亲属也吃。这是因为那时候食物来源没有保证,人们经常遭受极度饥饿的威胁。可见,生产活动及其所提供的食物状况对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面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8.18个手印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以凤阳花鼓闻名。旧社会有一首广为流传的风阳花鼓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羊,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新中国建立后,风阳同全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好景不长,合作化以后,由于长期“左”的错误的影响,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凤阳成了安徽乃至全国有名的“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县”

1978年大早之际,在执行省委“借地度荒”决定的同时,应农民群众的强烈要求,风阳县的一些社队已开始实行联产计酬包干到组(或包产到组)的责任制,并很快风靡全县。

1978年冬,凤阳县最穷的梨园公社的小岗生产队也实行了包干到组。这个“户户逃过荒,人人要过饭”,只有18户人家(一说为 20户,另有2户单身)115人的生产队,划分为4个作业组,随后又划分为8个小组,每组只有二三户,且大都是父子组、兄弟组,但仍然矛盾重重,人心不齐。

197812月的一天夜里,生产队召开会议解决矛盾。这些“人都穷怕了”的小岗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偷偷摸摸”地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实行分田到户,摘大包干。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分田单干”。他们还“赌咒发誓”“按手印”,秘密地立下了一份字(这份字据现被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1820个农民在字据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按下了自己的手印或图章,并连夜抓阄分牲畜、农具,丈量土地。穷困朴实的小岗村农民当然不会想到,他们的这个决定从此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也因此成了改革的发源地。

大包干调动了小岗村人被压抑了多年的生产积极性。实践一年,到1979年底,小岗生产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这一年全队粮食总产量达6.5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15年的总和,农副业总收入4.7万多元。这个从合作化以来23年未向国家贡献过一斤粮食、年年吃返销粮的“三靠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第一次向国家还了贷款,第一次留了集体的储备粮和公积金。小岗村每间土坯屋里都堆满了粮食,人们兴奋得在粮食堆上打滚,人们激动得晚上就睡在粮食堆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74cb6eb5b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