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明斯基 人工智能的先驱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文·明斯基 人工智能的先驱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科技》 2016年第5期 广为人知的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便是明斯基作为创始人之一成立的。 文 林云志 近来,AlphaGo击败欧洲围棋冠军一事再一次将人们的眼球拨回了人工智能这一神秘,陌生却又充满可能的领域。人工智能,顾名思义,即模拟人脑运作的一种技术科学,它把手指探到智能的最深处,然后类推出一种比拟人脑对知识信息所做出的反应机制,思维过程,以及最终整合的运作方式。 此次AplhaGO在围棋这一竞技的登峰造极对人工智能可谓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围棋的分支系数体量非常庞大,它所包含的能量可以说比整个宇宙的原子数还多。与其他棋类不同,围棋所依赖的不是单纯地计算,是一种更接近“直觉”的思维。而说到直觉,众所周知,计算机在这一块,或者说,在这一决定人脑和“人工”之间的分水岭,表现得可不怎么出彩。围棋简直如无尽海面上巍然的冰山,是人工智能一直被视为难以跨入的领地。 但在上年秋季的一次秘密比试中,AlphaGO却以5比0的压倒性优势,击败了3度蝉联欧洲围棋冠军。使得这一更加贴近人性和个人风格的棋类,也向看似冰冷的人工智能敞开了大门。提到人工智能这门科学,这里不得不引出另一个名字——“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 这位发现人工智能这片新大陆,也是人工智能的灵魂人物,于今年与这个我们对之在理解上还处于相对模糊状态的世界告了别,却留下了许多可以被后世吸取的财产。 1956年明斯基和麦卡锡一起发起“达特茅斯会议”并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被授予了1969年的图灵奖,他们是第一批获此殊荣的人工智能学者。其后,获此荣誉的人工智能学者数目开始逐步递增,时至今日在获得图灵奖的40名学者中占了将近六分之一,人工智能科学的影响就此蔓延。 明斯基1927年8月9日生于纽约市。其父是眼科医生,其母是活跃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明斯基在学校时便对电子学和化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1946年他进入哈佛大学主修物理,其选修课程相当广泛:电气工程,数学,遗传学。其中还有一段时间,他在心理学系参加过课题研究。但当时流行的心智起源学说和理论是明斯基无法接受的,他对把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的理论也不以为然。为了接触相关方面更深的知识,剥开那些基本找不到任何着力点的困难问题,明斯基后来放弃物理改修数学,1950年毕业后,他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深造。 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图灵( A l a n Mathison Turing,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开始研究机器能否进行思考这一命题,明斯基也同时对此进行研究。1951年,他提出思维如何萌发并形成的基本理论,并制造了一台名为Snare的学习机——这是世界上第一台神经网络模拟器。在Snare的基础上,明斯基搬来他之前接触的多门科学,解决了“使机器对过去行为知识,预测其目前行为结果”的问题,并以“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为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1954年他被授予博士学位。 而广为人知的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也是明斯基作为创始人之一在1 9 5 8年成立的。明斯基在人工智能领域无疑打开了许多可能性的天窗,让科学和智性的光芒落了进去。1975年他首创框架理论(Frame theory),模拟了知识在流动的过程中最终以怎样的方式各就其位,如何被运用,解析等。 随后,明斯基将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衔接,开发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够模拟人活动的机器人Robot C,由此将机器人技术托上了新的台阶。他开创了著名的“思维机公司”,开发智能计算机。 时下流行的“ 虚拟现实”( Vi r t u al realit y)技术也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明斯基倡导过。当然,那时他并没有把这项技术称作VR,而是自己发明了一个新词来解释这项技术——telepresence:tele为遥远的意思,而presence意为存在,即通过一种人为知觉条件的构成,用户可以任意将自己“放进”一种不属于他们实际所处的“模拟”的环境中,比如驾驶飞船,在战地打怪,或者进行一场赛车比赛。 1985年,明斯基发表了极具颠覆性的著作《意识的社会》。如同他在自己网站上说的那样,这部著作提出了“智能不是任何单独的机制的产物,而是来自众多各异的有能力的代理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受制于管理的互动”,这句话简读起来,便是他一直认为的“人类和机器之间没有真正区别”之信念。如同VR,人与外界的接触本身来源于知觉信息的转化,这一转化的过程和机制一样可以被复制到机器里,这一概念缝合了人脑与人工脑在思考面本身一直被认为是存在着的缝隙,它与明斯基另外一句流传已久的话也十分贴合——“大脑无非是肉做的机器而已”。 然而,人工智能发展至今虽被各方拥抱(如Siri便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却也在同时饱受争议。就像明斯基的言论曾受到另一位图灵奖获得者威尔克斯的抨击一样,人工智能本身亦备受质疑,也有人讲过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发展不确定因素之一”对待。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比尔·盖茨(Bill Gates)、埃隆·马斯克(ElonMusk)、扬·塔里安(Jaan Tallinn)以及尼克·博斯特伦(Nick Bostrom)等人,便一直对人工智能持以保留态度。他们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导致“智能爆炸”的窘境,这一情况如若在未来发生,那将任何科幻片的灾难场面代入到其最终所导致的情境都不违和。 如果真的能够实现计算机完全依照人脑运作进行思考,判断,而不是接受一项前设指令运作,那无疑其拥有的自主性也将延伸相应的随机性。同时,假设人工智能在智力上不断更迭翻新,以至于最后升级到甩掉人脑进化的速度,不难想象这里面孵着的不确定也一样会卷出更大的雪球。即便,这一情况离我们所处的世界还很远很远。 同时,随其普及和渗透,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投入到实际运用的方面,在其前路也绊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有义务承担这些问题:“致命的自动化武器是否符合人道主义?在人工智能系统自摄像监控,电话和Email中采集数据时,该怎么避免侵犯隐私?”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一群学者在去年的博文中也提到过:“当一台机器发生错误,其错误方式可能比人为的更有戏剧性,后果更不可预知,简单的算法基本是可以预测的,而在意外状况下,它会作出怎样的决定就不得而知了。” 尽管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和马上便能预见的实际应用,还抱有许多好与坏的猜想和忧虑,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一领域确实是在进步的。即便发现创始了人工智能,明斯基还是对其持有良好的好奇心:“智能问题看起来极其深刻,一眼望不到尽头。”未来会发生什么永远是未知数,但正如明斯基对他一生都倾注其上的领域的态度一样,一边探索一边前行,保持运动的姿态,还是科学精神最需要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aa7700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