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宋苏轼《冬景》赏析

时间:2022-07-25 17:30: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82.宋苏轼《冬景》赏析

82. 苏轼《冬景》赏析 一君木子 冬景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评析

《冬景》,一般指《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收入《千家诗》。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即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要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

刘景文:即刘季孙,字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工诗,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即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即菊花凋谢。 犹:文中指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即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韵译

凋谢的荷花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 傲霜菊花开败了还有那傲寒的花枝。


在一年中最好的景致君一定要记住, 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秋末冬初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说明秋末初冬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稻粟瓜果成熟丰收的美景,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奋进,不必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写於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该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但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景文本人的人格才能文字。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态,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见《苕溪渔隐丛话》)。

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别称苏东坡、苏仙,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


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章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比,独具风格,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苏轼又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

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了小小升迁。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署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c10155de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