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梅鑫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是梅鑫,我演讲的题目是《人文关怀,医者的责任与使命》。我是一名年青医生,入职以来我不断地思考,什么是医者的人文关怀?下面这三件事情,让我终于明白了,那是就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第一件事情:一个车祸病人 事情发生在2017年2月16日深夜,寒风冷冽,一名中年妇女,因车祸导致颅骨呈粉碎性骨折送进我科,当时病人已经昏迷,颅内出血严重,生命危在旦夕,必须立即手术。 我马上找家属办相关手续,可是送患者入院的交警却告诉我,他们找不到任何患者的家属的信息,估计是“三无人员”。“什么,‘三无人员’?没有家属签名这手术怎么做?做了费用又谁来承担?”我的脑袋立马蒙了。主任看出我的疑虑坚定地说:“‘三无人员’也是人,他们也有享受生存的权利,请示总值班,开通绿色通道立即手术。” 我没有机会进入手术室,也看不到主任他们与死神搏杀的情景,只好默默地为主任加油,为患者祈祷。当主任疲倦地走出手术时,他微笑地告诉我:“清除了80毫升的血肿,幸亏手术及时,要不病人就没了。” 手术结束了,病人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可是问题又来了,交警千方百计找来的病人家属,他们却推说没有钱,一甩手走了。看到他们丑陋的行为,我差点把憋在肚子里的话骂出来:“你们简直一点人性都没有!” 我们的护士们义不容辞地承担照顾病人的任务,每天为病人打针输液、喂食食物、翻身清洁,一个月后病人终于醒过来了。然而两个月到了,病人需要做外伤后常规颅骨修补手术,面对手术的风险,面对经济的压力,怎么办?主任毅然决然地说:“我们是医生,不管贫穷富贵,都要担当起拯救生命的责任。”患者如期接受了手术,术后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 当病人换上我们送给她的新衣服出院时,我的眼角不知不觉地湿润了,因为通过车祸病人的案例,让我明白,什么是人文关怀,什么是敢于担当,什么是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第二件事情:朱颉医生二次进藏 今年5月,我院急诊科朱颉医生第二次进藏了,而且还要求延期!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掀起涟漪,那可是海拔4700米条件极其恶劣的仲巴县呀,是什么情怀驱使他第二次进藏呢,本着好奇,我翻看了朱颉医生的援藏事迹。 去年5月,朱医生第一次进藏,刚到仲巴就遇到一位气胸病人,当地从来没有做过这种手术。如果送患者到上级的日喀则医院治疗,不仅仅是600多公里的路程,还要翻过9座平均海拔在5200米以上的大山,必然凶多吉少。 时间就是生命,朱医生立即建议就地实施手术,全力拯救藏族同胞的生命。可是那里连手术必须的基本设备都没有,没有水封瓶,没有胸部穿刺管,怎么进行胸部穿刺引流?时间就是生命,朱医生当机立断,用废旧医疗物品改造成整套胸腔闭式引流设备,硬生生地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拯救过来,而做完手术后朱医生瘫倒在地上,血氧饱和度只有68%,这个指数要是在广州早就进ICU了。 今年,5月朱颉医生又主动请缨,再次去仲巴县,他对领导说:“我要去完成我没完成的工作,那里有太多的藏族同胞等着我们救治。”我们的医务人员,用大爱无疆、用无限忠诚、用精湛技术,与病魔抢时间、争速度,拯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在4700米的高原上描绘了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卷。 “我要去完成我没完成的工作”, 朱颉医生的话振聋发聩,让我明白,原来医者的人文关怀需要一种博大的爱,这种爱超越地域、超越种族、超越时限,我们医者都奉献出这种博大的爱,那么健康中国指日可待! 第三件事情:一张荣誉证书 我出生在江西一个普通家庭,耳濡目染太多饱受疾病折磨的情景,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经过奋斗这个愿望终于如愿以偿,可是硕博连读我选什么专业呢? 一天,我来到一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床旁,这位中年男子带着期盼的眼眸,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说:“医生,救救我、救救我,我不想死、不想呀。”然而没多久,患者因为病情太重还是去世了。 我是一名医生,看着病人就这么走了,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要选择胶质母细胞瘤方向研究,作为我的博士课题,拯救更多的病人。 早上,匆匆啃几口面包,就赶去实验室;中午,三番五次地做同一个实验;晚上,总结心得,请教专家,查阅文献。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到突破口: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存在向其他类型细胞分化的可能,示踪技术可以帮助追踪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的去向。又经过艰苦不懈的研究与实验,首次在国际上提出胶质母细胞瘤肿瘤细胞分化并形成血管的详细过程,并荣获得2017WFNS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优秀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奖。 当我手捧那张沉甸甸的荣誉证书的时候,我明白了,医者的人文关怀,就是敢于担当,永攀医学高峰;当我将获奖的1500美金奖金捐献给了WFNS基金会的时候,我明白了,医者的人文关怀永远在路上。 三个案例让我顿悟了什么是人文关怀,那就是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8cece2a1b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