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及消防知识培训 XXXXXXX是从事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作业班线几乎都离不开电,产品用电、仪器设备用电、工具用电,由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要求,部分工序还必须使用和接触一些易燃、易爆物品,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温作业及货物搬运的工种。因此,员工上岗前、后的生产安全,人身安全及消防知识的培训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为了使员工能够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我们编制了这份复习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教育培训实际上就是劳动保护教育,它不是强制“要你安全”,而是满足员工的“你要安全”。员工是人、机器和环境的组合,存在着一些可能对人身安全造成损害的因素,所以新员工入厂首先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适应环境,在学习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进行劳动保护教育。所谓劳动保护就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健康。新员工必须清楚在新环境里那些因素是有害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消除一切可能带来隐患的因素。 通常工厂主要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种:机械性危害、坠落伤害、电气伤害、热危害、化学物质危害、然烧爆炸危害等。 A.事业部各部、班组可根据工作特点来进行定期召开安全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根据生产、环境状况、思想状况等特点,布置安全任务。召开安全会的意义在于通过开会,大家一起讨论提出的问题,使每个人都关注安全,别人今天的失误,可能就是他人明天的事故。班组会上互相交流的安全信息对大家非常有益。 B.员工除了开班组会自查自检外,整理整顿也是日常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整顿是在作业前要把使用的东西放在规定的位置,以便于作业时使用、拿取。 整理是在作业后将作业场所打扫干净。作业中注意不乱扔、乱放东西,工作结束后马上收拾。 员工在整理整顿中主要应注意:作业所需材料的位置要适当,既要工作中使用方便,又不会影响安全生产,同时还要有条理。作业工具要摆放得便利、安全,随用随取,用完即放归原位。 成品应按规定地点放置,不能随意乱放。 C)员工使用和操作仪器、设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严格按照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使用,因为操作规程是专业技术部门根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特点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是非常危险的,除了会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外,还可能使操作者的人身安全受到损害。 2)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前、中、后发现故障后,员工处理的程序应该是首先关断故障设备的总电源,然后向班线长报告,由班线长通知工程部门派合格的技术维修人员前来处理(或外请技术维修人员),千万不要自行拆、卸,试图对设备进行修理。 3)三不伤害,即我不伤害自己;我不伤害他人;我不被他人所伤害。“三不伤害”是以人的操作程序化和标准化为主要内容,以无事故为目标,在生产中处理好安全“你、我、他”的关系。 D)正确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CO2灭火器可扑救如木材、布、纸、橡胶塑料等A类火灾和600伏以下的电气设备及油类的初起火灾;由于CO2灭火器灭火后不留痕迹,最适用于扑救贵重设备、档案资料、仪器仪表、电子器件的火灾。 使用时,一手拨出保险销,握住喷筒根部,一手将压柄压下,二氧化碳即可喷出灭火。 注意事项:①、切勿逆风使用;②、在密闭空间使用后应迅速撤离,以防窒息;③防止冻伤;④防止复燃。 二)安全用电知识 电给人类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毁坏设备,引发火灾,如果对它缺乏认识,它会毫不留情的对人身安全构成威协,甚至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1)日常的生活用电及工业用电电源是频率50HZ、电压220V的交流电源,少数也用380V/50HZ。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为36V,显然大于36V的电压均为非安全电压。非安全电压与用电器之间通过绝缘性能良好的插头、插座以及保护可靠的导线连接,不允许有裸露现象。 2)人体的触电 通常,人体的触电大都是通过人体的某一部位与电源的相线(火线)接触后与大地构成回路,致使电流流过人体而造成的,许多事故证明,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50MA,持续时间大于1秒钟时,就将对人体构成生命危险,因此,凡是带电的金属体都不能直接触摸或通过导体间接接触,特别注意的是显示器生产线中的总调线,有条产品预热导电带(安装在桔黄色导轨内),这是为产品的特殊工艺要求设计的,由于带电体裸露,因此,禁止人体触摸和靠近。 3)新员工初上岗位,要注意防止电气事故,如电流伤害、电磁伤害、电击事故、静电事故和某些电路故障引发的事故。为了避免这类事故发生,新员工必须掌握正确的用电方法:A.所有电气设备必须由持有《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书》的人员进行操作,禁止乱动电气设备、私自修理、带故障运行;B必须保持日常接触的带电设备(开关、闸刀等)完好安全;C严禁电气设备外壳不接地;D移动电气设备时必须首先切断电源;E雷雨天不要接近高压电杆和接地导线;F电气设备在未验明无电之前不要盲目触及;G发生电气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d24a056e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