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生死爱欲——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11 11:27: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其实,就翻译而言,我不赞成将詹姆斯·米勒所写的《The Passion Of Michel Foucault翻译成《福柯的生死爱欲》,而应该翻译成《福柯的激情》。但是就文学而言,无疑高毅先生的这种翻译更加的有味道。时下有很多对外国著作进行翻译的学者,但是能够在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的同时也精通西学的人却少之又少。这些人大多都是仅仅对文本进行实译,却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本质。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作品因为翻译的不得当而使读者索然无味。高毅先生的译文使人读着感觉酣畅淋漓,大抵是由于其翻译是包含这对原作者的认同。

作者说福柯一生都在实现尼采的箴言:“成为自己”而他的作品“似乎是在表达某种生活方式的强烈欲望。”福柯的自我究竟怎样的自我?他又该如何“成为自己”?“这种自我栖息在同一具人体里,与他凡人的生活共始终。我刚读这句话的确是一头雾水,不知道米勒是在为后文叙述福柯先生有同性恋倾向埋伏笔。其实,福柯的生活和他的作品可以相互佐证,换而言之,即福柯的作品就是其显示生活的方式。当然,福柯本人也同意这一点,所以他说:“人们必须把他们所想的,所说的同他们所做的,同他们的真实身份进行对照。如果一个人的作品无法显示其内心真实的想法,与其行为相悖,那么,这样的文字与废话何异?

我很喜欢在偶像崇拜这一心理作用下所产生的写作灵感,就如这本书中,米勒将福柯那漂亮的光头都看作是一种勇气的象征:“那一颗闪亮的北极星,它指引人们向一切窒息自由精神的惯例制度进行抗争。”每次读到这里,我都会忍俊不禁,但同时也对福柯产生了一种由衷的敬意。福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成名。他的《疯癫与文明》前两年有了中文的译本。在他看来,人们对精神病人的态度是“社会管理制度的一种阴险狡诈的形式”。他在之后的著作中也写到人们很快就会消亡,“恰似一张埋没在海边沙漠里的面孔”其实,这句话就犹如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不仅如此,福柯还表达了自己对监狱的看法:现代监狱谦和的体现了一种强制。福柯继而又开始抨击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说现代社会制度极力控制个人并通过规训创造毫无创造力的人群,现代人际关系只不过是一套杂乱纷呈的关系而已。假如你读过福柯无所不包的《性史》,你就会知道现代社会无法摆脱权利的魔爪,而死亡是唯一的解脱方式。死于性病在他看来也并非如同耶稣受难,而情色才是“人抒情诗版的内核。

很多人不理解福柯的哲学,无非就是无法接受他对于欲望,情色,爱和自由的看法。其实,作为人类,我们的本性无非就是这些爱欲和自由。而当时的社会无疑就在强制性的改变人们从骨子里透露出的本性。福柯的愚人船中曾写道:在很久以前,欧洲曾盛行一种疾病,类似于现在人们所熟悉的癫痫。患者在发病时常常会浑身抽搐,口吐白沫,胡言乱语。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科技水平有限,加之患者总会在发病时大喊着自己看见了世界末日的景象,人们便认为这些患者是被神抛弃的人,是恶魔派到凡间惩罚自己的魔鬼。出于恐惧,人们便将这些患者流放到了大海上。所有患者被囚禁在了一艘大船上,有着大量的食物和淡水,每日只能看着身边的人发病,大喊着世界末日的景象,然后等待着自己的发病。太阳升起又落下,四周都是一望无际的海水,在船上,没有空间与时间的概念。

这在当今看来无疑也是特别不人道的,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事也是常有发生。只是因为不了解,因为无知,因为恐惧,我们自诩为正常的人们便极力排斥那些与我们相异的人。这和将他们流放到了愚人船上有什么区别?

福柯的一生都在挣扎——企图逃离但是无法逃离,企图改变但是无法改变。他将自己扔到了这个世界,却因为摔得太痛而渴望回到自己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由生至死,都充斥的爱与欲望。可是,这对爱欲的渴求和与对现实的背弃,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缩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9e4af035acfa1c7ab00cc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