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狄青墓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为陈州现为淮阳的东北荒郊野外有一大丘,不甚高大,顶部平坦,号曰青杨谷堆,当地百姓都说这里就是狄青墓。 狄青者,何其显赫,他的魂灵真的在这里栖息吗?所以对于狄青墓在淮阳说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据传,全国各地的狄青墓好像有几个。汾阳市城北十里刘村村东的狄青墓似乎是正宗。后来还发现,位于舞阳县辛安乡青冢集南、县城东北6公里处有狄青冢,也很有名气。但是在2009年12月22日,周口市文物普查队同淮阳县文物普查队在淮阳县文物普查时又有新发现,说是北宋名将狄青墓现身大连乡藏桥村,还举出了实证。到底哪个是哪个不是,我想这是考古学家的事情。《宋史》载,狄青确实是在陈州也就是今天的淮阳病逝的,这一点没有异议,至于死后葬在何处不详,据推测极有可能葬在淮阳。我认为,狄青的葬处真假倒不是重点了。总结其一生,启示后人,这才是狄青墓的现实意义。 初冬天气,细雨霏霏,黄叶在风中飘落,我们三五文友驱车前往淮阳东北我们认为的狄青墓。风雨中的狄青墓此时已经远没有王侯的规制,一片过去曾经高大的坟冢因为历代取土的原因,如今已经成为一片方圆不到五亩的高地,高出地面两三米左右。据当地老百姓说,这里以前很高,有十来米左右。后来因为多次在这里取土,老百姓甚至挖土烧窑,才成了今天的现状。唯有旁边1978年立的水泥柱牌,上面写着朱丘寺遗址字样,这似乎是狄青墓最有力的佐证。狄青墓上面有一所朱丘寺,很简陋,因为风雨交加,大门紧锁。狄青墓上荠麦青青,一条乡间小路穿越而过,折射出莫名的荒凉。在凄风冷雨的狄青墓上面,我回顾狄青的一生,他何尝不像这凄风冷雨一样? 浩浩二十四史中我偏爱读《宋史》,因为那是一部浸透着文华和教训的卷帙。《宋史》载: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他为哥哥打架犯事而顶缸替罪,被罚充军,开始了军旅生涯。不久,党项族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仁宗派遣京师的卫士远征,狄青担任延州指挥使。战场上的狄青戴铜面具,披头散发,勇往直前,俨然战神在世。他靠着勇敢杀敌屡建战功,他历任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直至最后官拜枢密副使,相当于当今国家军委副主席。在率军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以后,他被任命为枢密使,进入了他人生的最高峰。然而高处不胜寒,不久,在一片猜忌中,狄青就被罢官外放到陈州。在陈州,朝廷隔三差五前去探视,实为监视。狄青惶惶不安,终因小心谨慎过度,不到一年就病死了,仅活了49岁。死了以后,宋廷却又对其大加褒扬,又是厚葬,又是谥号,真是匪夷所思。《宋史》这样评价狄青: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 综观狄青一生,他确实是宋朝难得的一个有勇有谋的武将,他多次威震敌胆,是大宋少有的一段阳刚之气。有人说他比杨业多一份睿智,比岳飞多一份谦虚,比韩世忠多一份正气,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从宋太祖那时起骨子里就开始重文轻武的宋朝,狄青应该算是很幸运的,他降生在宋与西夏战争的历史时段,为了保全政权,需要武夫卖命精忠报国。他还幸运在他遇到了宋仁宗这么一位宽容的君主,他还幸运地受到了当时主持西部战事的名臣范仲淹的赏识。遇上了伯乐,千里马才得以展示才华。是以上这三个条件成就了狄青一生的大业。可叹的是,大功还没有告成,狄青还是被重文轻武的宋朝耍了,被一班子文人欺侮了。皇帝老儿在一班子文人的鼓噪声中解去了狄青的兵权,解去兵权的狄青虎落平阳被犬欺,就像一只被剪去了趾甲的猛虎,最终被一群狼一样的文人活活咬死在牢笼里。看似不可思议的事情竟然在那个时代发生了,这绝对是武人的悲剧。 历史上争名夺利的故事总是毫无悬念。宋太祖赵匡胤文韬武略,确实是一代英才,但当年毕竟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江山的,他皇帝宝座的得来在当时人看来很不光彩,他地位的合法性值得质疑,名不正,则言不顺,这是赵匡胤最为担心的。登上皇帝宝座之后,他很担心自己的部下也来个陈桥兵变,一段时期他夜不能寐。为了睡个安稳觉,他铁心决定铲除掌握兵权的武将,以保全赵氏皇脉。于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开始实施,并且很顺利,赵匡胤那一班子弟兄们很是配合。赵匡胤做得很成功,他煞费心机,把私人武力变为国家武力,解决了中唐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积弊。宋太宗继续实施太祖既定策略,但是犯了矫枉过正的毛病。他的文德治国策一出,使文人执掌政权成为有宋一代的政治特色,以致于朝野上下重文轻武成了风气。仁宗时期,文人对武士的猜疑和排挤日甚,这些都是狄青悲剧产生的土壤。 当然,狄青不是没一点弱点。少年时期宁愿顶替哥哥身受牢狱之灾,充分证明狄青骨肉情重、不怕死、敢担当,这是难得的优秀。不过也隐约透露了他武勇任事不计后果的鲁莽,不像文人深思慎行,寻章雕句,这也许为其未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一个家族,一个朝代,从兴旺到衰亡,有其发生、成长、衰亡的规律。刚刚成长时期如果出奇优秀,接下来往往是要走向衰退。回头再看宋这个家族政权,它建立于五代十国的乱世,按理说早期宋太祖采取抑武重文策略无可厚非,是有政治远见的表现,这对于保全赵氏江山是有益的。但是文人治国却成了宋朝的亮点,按照阴阳学说,文为阴,武为阳,阴盛阳衰,必然失调,要出问题。我们可以这样说,有时候,文人为害起来丝毫不逊于武将,文人打着文明的旗号,杀人不见血。长远来看,相对于武人的为害一时,影响更长远,流毒更深广。别说文人,就是那些刑余之人宦官的危害,足让后人触目惊心好一阵子,何况文人智商更高。狄青被贬,个人因素当然也有,狄青是否口无遮拦,不懂韬光养晦之术,这个我们不得而知。实际情况是,据说那个时候,宋代的知名文人空前地团结,团结起来欲罢免狄青而后快,就连颇负贤名为后人称道的欧阳修大文人也多次反对狄青升官,他们甚至罗织了莫须有的罪名坚决要罢狄青的官儿,这比秦桧谋害岳飞要早。他们认为正是任用狄青,所以招致了水灾,这借口简直荒诞至极,但是有人信。这时候文彦博、庞籍、韩琦、王举正、贾黯等一批实力派文官也跳出来,在反对狄青的活动中拧成一股绳,摆出强悍的阵势。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们的种种行为显得合理合情合法。最终文人们喝到了庆功酒,在他们一片得意中,狄青乖乖地去了陈州。 历史上中国是个爱讲究出身的国家,那些帝王将相,他们的祖先往往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特别是皇帝,他们的祖先往往不是人,是神。譬如刘邦,本来是一个无赖,登上皇帝宝座,硬是敷衍自己是龙的后代,把他老父亲搁在一边。不过自刘邦从一介地痞摇身成为皇帝以来,英雄不问出处倒成了指导位微之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不过对于狄青而言,他一直困惑于出身,就像梁山好汉招安后依然有人骂他们是贼寇一样,他尽管不是贼寇,但还是处处受到歧视。据说狄青当了枢密使后,一次到韩琦家去,韩琦的家妓白牡丹竟然念念不忘狄青出处,当面称他为斑儿。斑儿在宋朝是一个极具侮辱性的称呼,那个小女子还嘲笑他脸上有作为武人标志的刺字。而韩琦这个以文人为最大骄傲的士大夫在狄青面前就说过,只有进士出身的才是好男儿,你们是武人,不配。就连宋仁宗也感觉狄青出身不好,劝他用药抹去脸上的刺字,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狄青却回答: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这句话是有潜台词的,我们不难看出当时武人地位的卑下到了何种程度。 重文抑武的结果可想而知,南北两宋,文人们风光无限,出尽了风头,而武人们却缩手缩脚,处处受到掣肘。武人们在前方流血流汗,保家卫国,拼杀沙场,再大的战功似乎顶不上一个进士。在那时,进士科就是文凭,拿了进士就可以进授爵位,当官就可以发财,就可以光宗耀祖,所以全国上下猛读文凭,以武为耻是当然的事情。有人说大宋的重文轻武策是割了男根去练葵花宝典,这也注定了宋朝后来只能成为一口肥猪的悲剧。我们不得不说,宋朝是因为重文轻武暂时坐稳了自己的江山,却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而葬送了江山。大宋在武功上自断手臂,自毁长城,狄青只是大宋国策的一个牺牲品而已。 在当时那个大环境里,狄青以卑贱的人下人身份做到官居极品,在赵宋一朝可谓前无古人。而战功赫赫的狄青却没有死在战场,而是惶恐不安地死在窝里斗中,未免死得窝囊。想必读史至此,总教人块垒难消。狄青一生留给世人的是无尽的感慨与痛惜,可叹的是今人哀之而不鉴之。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a4fbd832b160b4e767fcf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