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倒计时100天:只要肯努力 一切都不算晚 中考日程进入到倒计时100天,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已经开始感到迷茫。只剩100天了,成绩还没有起色,考上理想的学校希望已经很渺茫,再怎么努力也不来及了。 而一些平时学习不好的孩子到了最后一个学期突然懂事起来,想好好学习了,但不少人都担心现在开始努力已经晚了。 对于以上的两类同学,小编认为,只要开始努力,学习永远不怕晚。 中学生郭强现在已经上高二了。当年中考,他在初三第二学期的时候,总成绩还在300多分。直到考前3个多月,他才突然醒悟,努力学习,结果中考时考了460多分。本来父母以为他只能上中职校了,结果他顺利考上了一所普高。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就不多举例了。事实证明,100天绝地反击并非不可能。因为中考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七成以上的题目都属于基础类,较简单,初三生只要在总复习中跟上老师的进程,大部分知识都可以弥补上。现在还有100多天才中考,只要努力,每天都能进步一点,分数一定能提高。 基础较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复习,进步的空间还是很大的。学习需要有信心,基础差的学生现在开始认真学习,马上就能得到回报,学习上明显的进步还能增强自信心,让自己相第1页/共3页 信“只要开始,永远不晚”。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汉书?董仲舒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初三生与其总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不如现在就开始努力,制订详细的复习计划,多和老师、同学沟通,迎头赶上。根据往年的经验,最后一百天提高几十分甚至上百分都是可能的。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第2页/共3页 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学习永远不怕晚,只要想学,只要努力,付出了一定有回报。如果现在放弃,就什么也没有。 第3页/共3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baecb51a0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