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散文的意境与情趣的赏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2-06-14 04:09: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文教学中散文的意境与情趣的赏析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在赏析某一类文章时,总要强调文体自身的特点,如小说我们强它的人物、情节,诗歌强调它的意境、用词,戏剧强调它的矛盾冲突,散文则过多的强调它的语言。只是我们这样做难免有时会顾此失彼,甚至会本末倒置,在散文教学中就存在这们的现象,其实支撑散文的是散文自身的意境,还有它独特的情趣,而语言只是用来构建意境和描写情趣的工具,本文就从散文的意境与情趣方面论述一下,在散文教学中应该重点注意的东西。 一意境

何谓意境,袁行霈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意境是作者主观意志情感与客观事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简单来说意指的是思想感情,而境指的是文中所呈现的画面,两者紧密结合形成了散文的意意境。意境是一篇散文的魂,只是已与诗歌的意境不同,诗歌意境是画中小品,一山一水而已,而散文的意境则是鸿幅巨著,需要全篇构局,否则一处失误,全局皆毁。

《论语》无疑是最早的古代散文,只是大多只是支言片语,难以成就意境,而论语中最为称道的具有散文特色的还是那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师徒五人席地而坐,弟子各言其志,公西华一旁鼓瑟自若,直至老师问及其志才琴声渐稀,而其回答也很有意境,可以说是画中之画。那时的景,那时的情,让今人看来也感叹不已,感叹情的真挚,感叹景的迷人,一切皆如此的惬意如此的和谐,不刻意为之而天然自成,可以说是散文意境中难见的一高峰,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言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亦如李白所称赞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若我们只知道翻译句子,讲解文言现象,讲述孔子的思想,描述各个弟子的志向,这篇文章中最优美的部分反而被舍弃掉了,不是有点本末倒置吗?

有天然之美,便有人工之妙,庄子是此中高手,其文多先创一意境,后才阐述一道理。如其文《逍遥游》,前文扬扬洒洒言之许多,鲲如何化而为鹏,鹏又如何飞于九天,列子如何御风而游于天下,将这些意境营造成的美妙非凡,引人入胜。这便属于成功的意境营造,庄子心中对自然对万物的认识,通过这些意象带出,从而阐述出自己的观点,圣人无己,至人无名,神人无功

当然擅长借助意象来传达意境的近代名家也不少,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即是如此。 还有一篇散文需提一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这是《我与地坛》中的文字,地坛在这像一位智者开启了作者,地坛中的种种景物是作者眼中的境,而意则是那地坛中的生机,各种生物尽心生长,使作者领悟生死。荒芜的地坛尚且生机无限,年轻的自己又何必急于求成。这时的地坛有一种与作者合而为一的感觉,领悟是如此自然,成果那么令人欣慰,就如论语中的《子路、冉有、曾皙、 公西华待坐》一般,一切自然而成,而不刻意为之。

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迪。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不能不重视对散文意境的赏析,否则的话,我们不是在欣赏美文而是在破坏,文章原有的美感,在散文赏析的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也要引引导学生在赏

1


析那些优美散文时,不要只看见那些优美的语言主,而把散文真正的灵魂弃之一旁,如果长久如此的话,学生对散文的欣赏永远只是停留在入门的阶段,难以登堂,就更不要求入室了。在散文的学习中要让学生有所感悟,而非只记住了某些华美的语段,记住这些语段对学生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些并没有真正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而只是一个知识储存罢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赏析散文的正确方法这才是我们要做的,即从意境出发赏析,而不必过多纠结在字句当中。

情趣

意境是散文中要的一面,但是不是所有的散文都是以意境以意境取胜,也不是所的的散文都必需都有什么天然浑成的意境,情趣也是散文中重要的一方面。散文中的情趣是对人、对事、对物的一份真,也正是这一份真,才是这一类散文得以长久流传,无论是文中那份情,还是文中那一趣,都没有脱离一个真字。 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其中没有什么非凡的意境,也没有人为的意境再创,有的只是那一份真情。行文看似平淡无奇,却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极度悲哀,字字血声声泪,于呜咽处见悲痛,于萦回中见深挚。此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名符实也。再有李密的《陈情表》感动当时,亦感动今日。此皆散文中以情取胜的佼佼者。还有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亦是。 这一类散文不是靠什么华美语句,优美意境,深入的哲思,它们的流传凭借的完全是自身的那一份真,真的如此平凡,真的那么琐碎,又真的那么让人感动。如归有光文章中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其中包含多少想思,多少泪痕。正如台湾著名文化散文家龙应台所说的我没见过好的抒情散文是没有洞见的——让读者看见他之前看不见的东西:一阵美的悸动,一个瞬间的顿悟,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一个刹那间的发现。好的抒情散文绝不只是浮面的美文,它以作者感情或思想的深刻为读者带来发……”这里龙应台所说的悸动、顿悟、悲凉、发现集中概括了散文的情趣内涵的丰富性;洞见其实就是指情趣带给读者的心灵冲击与美的享受。 在教授这类散文时重点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韩愈叔侄之间的亲情,李密与祖母之间的相互依靠,归有光文中家族衰落的凄凉之感,妻子早逝的凄苦之情,这一切都是在教授这一类文章时的重点。不过这些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在琐碎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情,这一步骤是老师所不能代劳的,让学生在这些凄凉的描述中去体会那一份温情,让文中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也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日常琐事去体会自己身边的那一份温暖,对学生时行情感教育而不仅仅是对文章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上,那么就失去了教授这类文章的意义,我们要通过这一类文章告诉学生爱在日常琐事间,亲人之间,月友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无不如此,这些关爱一直伴随着每一个人,如同那些情感散文中的真情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另外,除了真情之外,散文中还有一灵趣,只是这一点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学生学散文的话还是从真情入手较好。散文的灵趣,笔者认为出自作者的喜怒哀乐而自成文章者,皆可归入此类,现以苏轼的《游沙湖》为例,全文较短,现引之如下: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余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冰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难。日剧饮而归。

2


这是古代散文中灵趣散文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它不似有意境的散文那样,通过所绘之景来传达什么,或是情感散文那样表达怎样的情感。文章由人而己此可以说是文中的灵趣,无关喜忧,所说的是一种态度,世于我不公之时我该如何,在这里我们所看到是作者处世处事的一种态度,而非通过意象来表传达。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境独非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境界、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今人之中有此炎类笔法的也不乏其人,如贾平凹的《平凹小传》中所写: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生于1953221日,孕胎期娘未梦星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离家10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执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若问出版的哪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在小传里,作者交代了姓名及含义、生日、家境、经历和成就,内容十分丰富,语言很有个性。而在之中所传达的是自己的种性格,谦虚、淡泊。

这些看似是文学大家的游戏之作,却也是散文中的精品,因其是游戏才尽显一颗赤子之心,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那时的作者没有丝毫的掩饰完全把自己的灵魂赤裸,此便是王国维所说的真境界、真感情。当然这一类散文在所存的名篇中所占篇较少,之所以在这谈论,是想说明灵趣也是散文中的一大物色,只不过能做到这点的散文大家不是很多,唐宋八大家中仅有苏轼一人,并非说其它人不如苏只是个人性格不同罢了。能把散文写的具有灵趣的,作者本人就应有一赤子之心或一旷达的态度,在今人的作品中丰子凯的散文就具有如此特色,就是因为他文中的那一份童真。

综上所述,我们在散文教学中不能只注重语言文字,而偏废了散文的意境与真情,同时也对一些灵趣散文对学生加以介绍,让学生知道,散文也可以有这种写法。这样说不是说散文的语言不重要,只是想说明在散文教学中何为本何为末,使我们的散文教学因句废篇,那已不是我们散文教学最初的出发点。因此在散文教学中,我们先细品,再根据散文的侧重点,是侧重意境还是侧重真情再决定教学,不可再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

参考书目: 《诗品·人间词话》 《谈美·文学 《中华文化概论》 《论语》

《朱自清散文集》 《古文观止》 《异样的天空》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4b375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