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求证一句话的出处

时间:2023-06-22 01:06:0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心求证一句话的出处

作者:倪梁康

来源:《读书》2012年第03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两句话一向被视为明代著名思想家袁黄(初名表,号了凡,一五三三——一六六)所著《了凡四训》中的名言。为曾国藩、毛泽东、蒋介石、李叔同(弘一)等政治家和思想家所喜好,常引于书信、日记、文章、讲话等。(尤其是曾国藩,他在读了《了凡四训》后为自己改号涤生,称: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他在给其弟曾国荃的信中对此句还解释说: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另起炉灶,重开世界。以后毛泽东在一九一三年《讲堂录》的读书笔记中也曾特别录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不悔之谓也,进步之谓也。并眉批曾语二字。) 然而近来在翻译老师耿宁先生《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者论致良知》一书时,偶遇罗洪先(一五——一五六四)写于一五五四年的《甲寅夏游记》。他在其中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他与王畿该年七月在江西境内的一段旅途,其中写道:初七日,舟至小港口,[王畿]出一纸相示,索予手书。览之,乃《林间八戒》也。龙溪平生自信大过,于世俗毁誉所指为好丑高低者,一切无所拣择,以为道固在是,不知情欲走漏,从此便有夹杂脱之病。夫病有所偏,则当于偏处严为之防,所谓对治之剂也。故《八戒》中虽小不遗,其自叙末有云: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其恳到痛切,犹拔眼钉,去背芒者,又欲予助警语以为后验。予喜甚,忆往年闻谤,曾以书告,诚意未至,未闻幡然,兹何怨艾之深也。因许至洞中整暇书之。(《罗洪先集》,凤凰出版社二○○七年版,84页)

由此记载观之,王畿(一四九八——一五八三)显然在一五五四年前便已将此两句名言写在其《林间八戒》文章的自序中,而罗洪先显然也将它们视作王畿本人的话语。可惜《林间八戒》现已佚失,未收于现存的王畿全集的各个版本中(无论最早的明万历《龙溪王先生全集》二十二卷,还是直至二○○七年最新的《王畿集》二十卷又五附录)。于是只能从罗洪先的引述中揣其大略。

是否王畿引用了袁黄的《了凡四训》而罗洪先不知?似乎没有可能!因为从史料记载来看,袁黄的四篇训诫文字此时尚未问世,尤其是从前……”一句出现于其中的《四训》第一篇立命篇,基本可以认定为写于万历九年至十八年间(一五八一——一五九)。而王畿撰写此句的时间至少是在一五五四年之前。是年袁黄二十一岁,不应该在那时便已撰写出立命之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

袁黄并未将从前……”一句归于自己名下。他在立命篇中回忆:隆庆三年(一五六九),他科举落第,在南回途中于南京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受其点化,才改号为从前……”一句,便是云谷禅师劝化他时所说。(曾国藩一再将此两句称作袁了凡之言,原因大致有二:要么他没有读过《了凡四训》原作,两句只是道听途说;要么他认为此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句只是袁黄假托了云谷。我倾向于后一种可能。)历史上云谷(一五○○——一五七五)确有其人,但他在袁黄写此回忆时已圆寂多年,无法出来辨正。后人虽然也有将此两句回溯到云谷的,如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之四十五袁了凡传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卷之四,但其最终依据无外乎袁黄自己在《四训》中的说法。

其实,即便此两句的确出自云谷之口,也至少已是在王畿于《八戒》中书写它们十五年以后了。至今尚未发现在云谷与王畿之间有任何思想联系,因此,这里只能将他们二人彼此引用的可能性搁置不论。

但在王畿与袁黄之间则有相当多的思想联系。先说其一:王畿与袁黄的父亲袁仁过从甚密。王畿曾为袁仁撰有《袁参坡小传》(《王畿集》,凤凰出版社二○○七年版,814816页),其中介绍:参坡袁公名仁,字良贵,浙西嘉善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据此,袁仁长王畿二十一岁(王畿则长袁黄三十五岁)。

王畿在这里说明他与袁仁相识是因为王阳明、王艮的缘故:心斋王艮见之[袁仁]于萝石所,与语,奇之曰:王佐之才也。引见阳明先师。初问良知之旨,先师以诗答之曰:良知只是独知时,自家痛痒自家知。若将痛痒从人问,痛痒何须更问为?瞿然有省,然终不拜。弟子有谤则告,有过则规,先师以益友待之。嘉靖戊子,闻先师之变,公不远千里迎丧于途,哭甚哀,与余辈同反会稽。而后王畿继续写道:自是而后,余至嘉禾,未尝不访公,公闻予来,亦未尝不扁舟相过。故余知公最深。由此亦可见王畿、袁仁关系甚密,彼此十分了解。 袁仁去世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六)。王畿描述其临终姿态:丙午六月,公有微疾,闭关谢客,焚香静坐,语家人曰:世事如梦,生死如影。吾欲高谢尘纷矣。至七月四日,呼儿书偈一首,投笔而逝。袁仁死时享年六十有九,袁黄年方十三。

再说其二:因缘所致,王畿此后也巧与袁黄本人相识。王畿在《袁参坡小传》文章的结尾处谈到撰写此文的一段故事:公没后二十年,武塘袁生表[袁黄]从予游,最称颖悟,余爱之而不知其为公之子也。后询其家世,始知为故人之子,因作《小传》授之,以志通家之雅。据此算来,王畿认识袁黄并得知他是袁仁之子的时间应当是一五六六年,此时距王畿撰写《八戒》已经过去至少十二年。

王畿是否此前将其《八戒》文给袁仁看过,而袁黄又从父亲那里得到该文,从而录得上述两句?甚或,王畿是否在一五六六年或之后也像他对罗洪先所做的那样,出一纸相示,将《八戒》文交给袁黄看过,从而使后者在三年后拜访云谷禅师时或在二十多年后撰写《立命篇》时有可能做此假托?

从以上种种迹象来看,至少可以这样说:如果说袁黄的《四训》是从王畿的《八戒》中录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两句,那么这已经不能算是大胆假设了。而后者录自前者的可能性则几乎不存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里固然还有一个前提或预设:这两句话的作者只是袁黄(含云谷)、王畿二者之一。否则,他们共同录自更早的第三者也未必不可能。这个前提或预设正是笔者需要请求方家帮助小心求证的。

故而这篇小文目前只能得出以下结论: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两句话并非袁了凡本人所言;他有可能直接从云谷禅师那里听说,也有可能间接或直接从王畿那里读到或听到;二、它们在文字上最早见于王畿《林间八戒》文,因而我们在没有发现更新的资料之前可以说:这两句话出自王畿。

之所以要考证这两句的出处,乃是因为在我看来,它所提出的主要不是立志、劝善一类的修身主张或道德格言,而是儒家和佛家在心性方面的描述刻画与相应的修习要求。它为时间意识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分析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切入点。这是笔者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c6ca09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