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预习“华而不实” 作者:陈怡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8期 预习是指学生听教师讲课之前,预先自学将要学习的内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路径。面对预习存在的问题,如何让其从形式走向高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探索。 一、存在问题 预习是一个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什么,怎样预习呢?审视当前的预习状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意识不强 从教师角度来看,有的认为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行,预习不预习无所谓;有的认为预习增加了学业负担;有的认为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不能认真完成预习作业。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认为预习属于弹性作业,老师通常不会逐个检查,因此预习常常会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从家长角度看,他们更侧重于书面作业的检查,对于预习作业疏于指导及督促。教师、学生和家长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都不够,没有认识到有效预习可以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更没有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方法不明 有些教师虽然想通过预习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但疏于对预习内容和方法的指导,笼统地布置预习任务,泛泛提出几条千篇一律的要求,使预习流于形式。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常常不知道预习什么,如何预习。因此,布置预习作业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文体特点,给学生明确的任务,让他们知晓预习的具体步骤与方法,这样预习才能落到实处。 3.形式单一 有些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形式一成不变,总是要求学生读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组词等。学生常常是在课后“单打独斗”完成预习作业,学生间缺乏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学生对预习容易产生心理倦怠,从而敷衍了事。小学生喜欢求新求异,教师因文因人变换预习形式,才能让他们保持预习的新鲜感与热情。 4.反馈缺失 虽然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学生预习得怎样,学生通过预习已知哪些知识,又有哪些困惑,多数教师没能进行及时的检查。预习成果得不到展示,长此以往,一方面学生的预习热情会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教师的课堂教学也不能基于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故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应对策略 1.强化预习意识 只有意识到预习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落实预习。通过预习,学生一方面可以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建立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联系,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教师的讲解,积极地与老师、同学互动;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听讲时更有针对性,听讲效率更高。教师在课堂上,也不必面面俱到,可搭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时的发现与收获,针对学生理解不到位、有偏差、有困难的地方着力指导,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获。此外,因为学生对新知有所准备,对于哪里会哪里不会,心中了然,所以课堂上更加自信,回答问题也更有条理,学习更为主动。 教师不妨采用多种直观具体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预习对于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比如,找两篇课文,一篇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而另外一篇则不作任何准备直接进入学习。两篇课文学完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比两篇课文的课堂学习效果。有了切身的感受,学生才会真正重视预习。 2.注重预习指导 (1)明确要求。预习是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要靠具体的任务来驱动。教师所提出的预习要求应当指向明确,便于操作。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预习的内容也要有所变化。低段学生预习时,要求放低一些,可以提出“读准字词、读通课文、圈出生字口头组词”等基本要求,简单明了,符合契合低年级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有助于他们养成预习的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教师可以在低段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逐步增加“厘清思路、概括大意、批注阅读、查找资料、质疑问难”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道拿到一篇文章从哪儿熟悉它,读懂它。 (2)知晓步骤。刚开始布置预习时,教师可以利用几节课的时间,详细地教给学生预习的步骤,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手把手地带领学生一步步实践。笔者利用课堂时间,以预习《翻越远方的大山》为例,教给学生“六步预习法”: 第一步: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第二步:想一想。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第三步:标一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在文中圈出生字表中的生字。 第四步:问一问。在有疑问的地方画上小问号。 第五步:查一查。通过上网等方式查找刘翔的相关资料。 第六步:写一写。对于有感触的地方,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 教师要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实时指导,以便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学生凭借这些步骤,对于预习的流程逐渐熟悉,慢慢内化。一段时间后,教师可由扶到放,让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任务。 (3)懂得方法。方法正确,才能事半功倍。语文预习离不开读书,让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至关重要。首先,读书要专心致志,做到“心、眼、口”三到,多种感官并用。其次,要教给学生各种读书标记符号,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笔者曾这样教学生:数字标自然段序号,生字用圆圈圈出来,关键语句下面画上横线,优美语句下画波浪线,关键词语下画小三角,优美词语下画小圈圈,有疑问的地方画上问号。最后,教授各种阅读方法。大声朗读有利于读准读通,默读有利于思考,快读可以迅速把握主要内容,精读有利于理解鉴赏。这些方法不仅对预习有效,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也会终身受益。 (4)引导质疑。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预习中学会质疑,不仅能够提高预习的深度,提高思辨能力,而且带着问题来听课,对于疑惑之处更加投入,更容易进入状态,学习效率更高。当学生掌握了常规的预习方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质疑问难,教给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比如,围绕课题提问。预习《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可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提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当然,还可抓住中心句、关键词、课文细节等方面提出问题。 当然,会质疑也要会解疑,教师还应当教给学生解疑的方法。比如通过网络、工具书等寻求答案。 3.丰富预习形式 小学生喜欢求新求异,单调乏味的预习作业形式难以让他们保持预习的热情,教师应当经常给预习换换口味。首先,预习的组织应当是灵活多变的。预习不一定是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小组合作完成。其次,预习的空间应该是更为开阔的,向学生的生活延伸,沟通课内课外,打破学科界限。笔者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时,课前布置学生用一周的时间观察并记录下体现母亲爱自己的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可以。这项预习作业贴近生活,学生倍感兴趣,分外关注母亲的一言一行,发现了许多平时被忽视的爱的细节。学生因为有了相关的体验,更能与课文产生共鸣。 4.重视预习反馈 及时的预习反馈为学生搭建了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预习反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起点,让课堂教学更加贴近学情。预习反馈可以由教师检查,也可以同桌、小组互查。教师可以在课前翻阅学生书上的标记符号,也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检查学生的朗读、概括、复述等,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预习时收获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扎扎实实预习,让预习从形式走向高效,必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形成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dd4245bf3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