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水的愁思意蕴 水,从外形上说是无形的。它从何而来,因何而逝,又去往何处?看得见、摸得着,却又把握不住,有时温柔淑娴,有时汹涌澎湃,有奔流怒吼的气势,也有细语浅吟的滋润……它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尤其在古代,以水抒情、以水言愁的诗词很多。这一意象相当独特而内蕴无穷,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以流水言愁 在诗经《蒹葭》和楚辞《湘夫人》中,水很早就被罩上一层淡淡的哀愁的色彩。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最早以水言愁,他在《室思》中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到了唐宋,这一现象更为常见。人们熟悉的李白在《宣州谢?x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谢?x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来就极易产生联想,诗中借流水道出愁的特点,愁的情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到了晚唐李后主的笔下,则赋予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以“一江春水”言愁,这使抽象的亡国之哀具有了江水的质感,使愁的形象鲜明跳跃起来,愁多胜似水多。愁仿佛有了长度,如春水不舍昼夜,连绵不断,又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斜,心头离愁在水的升腾流动中有了深度和力度。如此言愁,形象之极。这种写法其实是对唐人言愁手法的继承发展。 在宋代其他词人笔下,以水这一意象言愁的也很多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李?Z《摊破浣溪沙》)、“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等都是将愁描摹成可见的流动的水,借助河水朴素地表达感情,从而唤起人们的审美联想。 二、以雨水喻愁 除了地上的江海之外,天上的雨水在古诗词中也用于喻愁。杨显之《潇湘雨》中的“又如秋夜雨,一点一声愁”就是以秋雨喻愁。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是精妙地借细雨写出了绵绵密密、没完没了的愁。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将细小景物同微妙的感情融为一体,把闲愁比喻成无处不在的细细雨丝。以抽象喻具体,不说愁似雨,而说雨似愁,显得新奇别致。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在这里,全词刻画诗人对凌波美女的深挚眷恋之情,浓烈的离愁别绪显示在读者面前,手捧细品,令人不忍释卷。诗人连用三个比喻:一望无际的烟草、连绵不断的梅雨、满城的扑面飞絮来喻愁,尤其是如丝如缕的细雨,隔不开、扯不断的情形正和愁的千丝万缕的特点相吻合。诗人由初夏时节的常见景物引发出纷乱的思绪,是写实,也是写意,亦景亦情,亦比亦兴,巧妙地将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成为咏愁词中的千古绝唱。 三、以水声衬愁 客观事物的动静之态,给了诗人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常常将事物的动、静结合起来描写,做到静中见动,动中见静,动静相生,动静互衬,妙趣无穷。人在愁时,水声常常使人不寐,内心更不平静,更添愁怀。如,花间词派代表温庭筠的《更漏子》,可谓正面写雨声添愁的名篇。诗人为了衬出人物怨忧的心绪,对秋雨单调的声音作了入微的描写。“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密密的雨点不断打在枯叶上,发出枯燥单调的声响,再滴到空荡荡的台阶上,(它们)似乎不知道屋内人正为离情而愁苦,发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00ae9a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