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时间:2022-10-26 10:27:3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献给幸福的少数人

(见于《红与黑》目录)

——读《红楼梦》有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是一趟心灵的旅程。

在自家书房这一小小的天地里,缓缓地品过了十八世纪中国古代的架空爱情故事与相隔一个世纪后法国大革命末期的青年奋斗史。号称来自东西方的两部红学的震撼力不言自明,他们分别讲述了两个社会和人生内涵非常丰富、非常深邃的故事,我在这里并不是想把两部伟大的巨作拿来做比较,而只是想简单而肤浅地抒发一下读完两本书后的一句慨叹:幸福究竟是什么?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府从胜到衰的过程为背景,再现了在封建家族的压制和束缚下,以贾宝玉和一群青春少女为中心的众多人物的痛苦人生和悲剧命运。这种再现,在社会层面上,反映封建制度虚伪腐朽;从人生层面上,独具慧眼地展示了新的人生理想和对于情感生活、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在人性层面上,热情歌颂了美好的人性,严厉鞭挞丑陋的人性。人物群像个性鲜明,曹老对那一个个仿佛在眼前活灵活现的人物精雕细刻,又特别注重对内心的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特质,剖析他们的灵魂深处。语言运用又炉火纯青,明白晓畅又精致典雅,将整部作品推到了一个美的极境。 作为一个世俗红尘里爱看戏的俗人,《红楼梦》中那些美丑分明的人物给我留下了一种极深的印象。一开始只觉善恶冲突厉害,电光火石之间,仿佛与书中人物同处惊涛骇浪之中,心神荡漾;后来细细一品,又觉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冲突对比自有一种激烈之美,平淡交融却能以宁静而致远。像《红与黑》所说,假如红与黑分别代表军装与教袍,那么红与黑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面,而是存在一种平行的关系,军人与教士只是在不同条件下不同命运的选择罢了。那么人所带复杂的善恶性格又可不可以理解为仅仅是个人多次命运的不同选择,种没有正误之分的平行关系罢了。思考至此,我本来简单的爱憎分明,又变得复杂纠结了。 林黛玉就是这复杂纠结中的其中一位人物。显然,在曹老眼中,她是被赞扬的人物。她是小说中人性之美的最高寄托,但又是弱不禁风的病美人,脾气还有些古怪。林黛玉时常被下人们评价为“尖酸刻薄”,只有她的贴身侍女紫鹃是她的知心。但我认为林黛玉看似让人不理解的一些过分行为其实是她真性情的外在流露,她与贾宝玉同为封建制度的叛逆者,崇的是一种内心的自由,所以才会不拘“小节”。林黛玉这种高雅的美只有少数高洁志士才会明白吧(也许与她在同一时空我也不会懂她)。贾宝玉与她同具灵性,但贾宝玉的性格中又多了一分痴味儿;史湘云与她同样寄人篱下,但史湘云却心性开朗,心直口快;薛宝钗与她同样是品貌、才学兼备的“女子典范”,但薛宝钗却完全驯服于封建的妇道。林黛玉就是那一朵独一无二的阆苑仙葩,芙蓉仙子,只是可惜“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在红楼宏大而精密的网状结构中,王熙凤是一个颇具个性的人物。她美丽而邪恶,机智而狠毒,既想支撑贾府摇摇欲坠的大厦,又不肯牺牲个人利益,相反暗暗放纵享受着奢侈的生活,最终机关算尽,还不是落得家破人亡、众叛亲离的下场。我十分惊疑,与薛蟠妻室一样蛮横的人竟会如此机智果敢、巧舌能辩。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有她坑害尤二姐的手段:利用尤二姐的善良,下人的势利,先算后骗,环环相扣,演技之精巧令人震惊,对细节的敏感——秋桐属兔都能和“算命先生”的话套上,手腕之狠毒——竟嘱咐旺儿不论用什么手段治死张华。天行事轨,恶人恶报,这件事情的败露也给了王熙凤沉重的一击。我叹老天竟造出这


么个奇人,唉——若王熙凤是位男子,定能发迹,也就不枉在人间走一遭了。

书中还有许多复杂的人心与故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贾迎春误嫁中山狼;美香菱屈受贪夫棒,等等。真是精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都说书像一面路边的镜子,让人在前行的途中时常窥见自己,红楼的故事已隔了两个多世纪,但在“见证”了这么多美好的生命形形色色的人生选择带来的悲剧后,总归还会念及自己的内心。悲哀落在地上还会重新跳起,不是因为它的空虚,而是因为它的重量。真正的幸福人生究竟应当如何造就——追逐功名,抑或超脱世外?冷静寡言,或是热情奔放?随性乐天,还是思虑周全?到底哪个才是时代的正真强音。请让我真诚地带着仅有一次的生命之火,无知无畏地走下去。

我一直相信人本没有资格来书说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因为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每个人一出生命运就早已定好(智商高低、相貌美丑、家境贫富,这些都是天定的)。只不过,被定好的命运之路有成千上百条,生命存在的每分每刻都是选择。命运不是写出来的,而是选出来的。而现在的我,只需做好“选择”,并虔诚地相信我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也许,半个世纪后,一些人会看到一个笨拙的心灵耐心地讲述另一块石头的故事。

敬此,献给追求幸福的多数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3dc8ee6bd97f192379e9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