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网络情感与现实情感的比较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代大学生网络情感与现实情感的比较 作者:杨魁,毛晓丹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1年第1期 杨魁,毛晓丹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8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信息传播“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一个虚拟空间之中。目前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情感的交流,而忽视了现实世界的情感交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网络情感与现实情感的比较,对了解和满足大学生情感的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情感;现实情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1)01—0068—02 一、网络情感概况 自从1982年因特网在美国诞生以来,网络已经得到了极其广泛的普及。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网络本身已由单纯的通讯工具发展为更具内涵的交往工具。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都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交往的存在就有情感的交流,网络给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充分满足的平台和途径,在网络情感交流中,人的各种情感需要都可以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网络就成为满足现代人情感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大学生网络情感概述 (一) 大学生网络情感的交流方式 大学生在网络中情感交流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网上交友,主要通过一些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QQ、Email和MSN等。它是大学生进行网络沟通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它利用网络,在一个虚拟网络世界里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二是电子布告栏系统(BBS),它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因为bbs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成为学生表达诉求的首选渠道。三是网络博客。是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聊天之后出现的一种网络情感交流方式。它包含社会、生活、个人情感等等各个领域。 (二)大学生网络情感的特点 1.网络情感主体的变化。现实社会中的交往主体都有一个特定的身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物体。每个人都有一个正式的符号——名字,大学生可以根据名字和其他相关信息很快找到对应的人。但由于网络把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所以网络情感交流的主体具有了新的特点。其一,网络的虚拟性,使主体化为了一些计算机符号,学生们几乎没有办法分辨出每个符号所对应的究竟是谁。其二,网络情感交往的社会成员,在网络中可以消除身份、年龄、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对交流主体的干扰,同学们可以进行平等的情感交流。其三,由于在网上申请一个符号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许多大学生根据喜好把自己塑造成无数多个自己心目中期待的形象,具有了多重身份。 2.网络成为大学生表达情感的主渠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为人们彼此间的交往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高等学校接受高新技术成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互联网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校园网的建设很快覆盖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场所,高等学校周边地区针对大学生的网吧快速兴起。有大约24%的大学生网民。因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情感和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 现在大学生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每个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遇到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 往往没有勇气或不习惯找心理医生,也不愿意向身边熟悉的人倾诉。这种忌“心病”现象和“家丑不外扬”的普遍心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电脑网络的匿名性特点为大学生网民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民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大学生的各种压力造成的“郁闷”心情在网络中得以宣泄,情感需求得以满足。 3. 情感的释放与迷失。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一生中情感剧烈运动、内心汹涌澎湃的高峰时期。然而由于中国传统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影响,大学生在面对各种烦恼和心理问题时,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泄出来。恰恰网络这片丰富多采而又隐蔽虚幻的世界,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天马行空、任意驰骋的场所。在网络中既可以推心置腹, 抒发情感、交流思想和心得, 又可以大发牢骚, 派遣抑郁, 达到缓解学习和精神压力的双重功效。 三、大学生的网络情感与现实情感的比较 (一) 网络情感比现实情感的迷恋度更强 首先网络这个新的情感交往方式和平台则消除时空限制。其次,由于网络的全球性,它又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彼此相互认知,使不同文化得以交融,从而为人类的交往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和情趣。加之,由于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特点,使得网络情感交往比较容易突破年龄、性别、地位、身分、外貌美丑等传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限制,建立更为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正是由于网络情感交流的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平等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于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促进心理健康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网络情感交流还可以缓解像有现实交流困难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但同时在虚拟社会,人际之间面对面的交往被人与电脑的接触所取代,这就使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对亲朋好友的感情联系淡化了。许多家长就发现自己的孩子,上了大学后就喜欢整天趴在电脑前与网友聊得热火朝天,平时在自己或亲戚朋友面前很沉默。虽然,因特网使远距离的情感交流更便利,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却是越来越少了。因此网络情感交流缺乏深刻的人文关怀。 (二)网络情感比现实情感的欺骗程度更高 内心诚挚、言而有信是现实社会情感交流所提倡的基本准则,但在网络社会中,由于交往主体的符号化、虚拟化,使得现实社会情感交流中的诚信制约机制在虚拟社会中明显弱化,网络为虚假的甚至带有欺骗性质的情感交流的出现和扩展提供了方便。从而造成信任危机,人们对网络情感充满了怀疑性和不信任感,不敢轻易相信相托。尤其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一些心怀叵测之人还利用学生的轻信他人的善良,通过网络去物色和接近目标,继而实施生活中的欺诈与暴力犯罪。 (三)网络情感比现实情感造成的伤害更严重 首先是情感上的伤害。在现实中,我们认识陌生人和结交新的朋友,都可以通过这个人的具体的信息,如年龄、经历、行为等来判断这个人的好坏。保护意识比较强,受到的情感伤害比较小。然而由于网上交往的虚拟性,给一些怀有恶意的人提供了机会。其中受伤害最严重最深的就是大学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占20%,是上网用户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其中,高校学生达90%。聊天是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的一个目的。由于大学生的自制力与辨别力较差,网友的欺骗和网恋的失败,都可能给这些情感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深陷其中,精神颓废,抑郁偏执,甚至超越理智之堤,身心俱损结果的大有人在。 其次是身体与心理上的伤害。由于一些大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连网上,长期迷恋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战性的虚拟的环境,以至使自己淹滞在数字化的空间里,未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从而形成一种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长期以往,导致某些大学生在现实情感交流中表现出冷漠、孤僻、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等一些心理疾病。更有严重者,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和体力不足等。 网络,作为科技时代大学生情感交流的新途径,使人们情感交流的范围得以扩大和延伸。在网络中大学生们可以尽情的表露情绪和真实情感,从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但同时,网络情感作为人类情感中的一种,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还是有所不同的。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情感困境,虽然可以选择暂时躲进虚拟网络中,但是,人毕竟不可能一直躲在其中。大学生们应养成良好的用“脑”和上网习惯,学会区分网络和现实生活的界限,靠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智慧解决问题,逃脱回避于事无补。 [参考文献] [1]尹霞,郑敬斌.大学生网络问题思考[M].文教资料.2009(24). [2]阙丽群.论网络人际交往[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7(5). [3]李好永.“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比较[J].中国科技信息. 2008(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e6af5f1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