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原文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蜀道难》原文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1)《蜀道难》:古乐府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2)噫吁:三个都是惊叹词。惊叹声,蜀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宋《宋景文公笔记》卷上:“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 (3)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难以考证。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指古史传说悠远难详,不知道。据西汉扬雄《蜀本王纪》记载:"蜀王之先,名蚕丛、柏、鱼凫,蒲泽、开明。……从开明上至蚕丛,积三万四千岁。"[4] (4)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险阻,故称"四塞之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5)西当:在西边的。当:在。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指连绵高山间的低缺处,只有鸟能飞过,人迹所不能至。横绝:横越。峨眉巅:峨眉顶峰。(注:苏教版语文课本为 “峨眉颠”) (6)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位壮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之南)的时候,看见一条大蛇进入穴中,一位壮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都被压死。山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这便是有名的“五丁开山”的。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7)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和至此而回六。”,意思就是传说中的和驾驶者六龙之车(即太阳)到此处便迫近虞渊(传说中的日落出)。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8)黄鹤:黄(hú),善飞的大鸟。尚:尚且。得:能。猿(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9)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故号青泥岭。”盘盘:曲折回旋的样子。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10)扪参历井:参(shēn)、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mén):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胸。坐:徒,空。 (11)君:入蜀的友人。畏途:可怕的路途。岩:险恶陡峭的山壁。 (12)但见:只听见。号古木:在古树木中大声啼鸣。从:跟随。 (13)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14)凋朱颜:红颜带忧色,如花凋谢。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脸色由红润变成铁青。 (15)去:距离。盈:满。 (16)飞湍(tuān):飞奔而下的.急流。喧(huī):喧闹声,这里指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pīng)崖:水撞石之声。,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响声,这里作动词用,冲击的意思[5] 。转,使滚动。 壑:山谷。[4] (17)嗟:感叹声。尔:你。胡为:为什么。来:指入蜀。 (18)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一夫”两句:《文选》卷四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文选》卷五十六张载《剑阁铭》:“一人荷戟,万夫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一夫:一人。当关:守关。莫开:不能打开。 (19)所守:指把守关口的人。或匪亲:倘若不是可信赖的人。匪,同“非”。 (20)朝:早上。吮:吸。 (21)锦城:成都古代以产棉闻名,朝廷曾经设官于此,专收棉织品,故称锦城或锦官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22)咨嗟:叹息。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30a8d3c8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