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意义及教学方式解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传承价值与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高校校园,融入到高校教育中。这不仅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也有助于提升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本文将从意义和教学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意义 1.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其深厚内涵和人文价值对于推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有助于通过高校学子的传承和发扬,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高校教育的传授和学习,可以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传统文化来指导和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3.促进景观保护和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但在现代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诸多困难。高校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教育不仅可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范围,也有利于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展开,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二、教学方式 1.以课程为载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各类学科和课程中。如开设民族文化、音乐、舞蹈、戏曲、书法、艺术史等方面的课程,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历史渊源,激发学生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增强文化自信。 2.组织文化活动,多元化传承方式 高校可以在教学日程中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民乐演出、传统剪纸、剪纸艺术讲座、非遗产品展等等,从而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会非遗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3.参与非遗传承项目,实践学习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实践学习,如拍摄非遗纪实片、为非遗基地写书画、手工制作传承物品等,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们深度体验、亲身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精髓,从而更有力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并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高校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研究,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561cdd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