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名家散文 乔治.勃兰代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该书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波兰印象记》《俄国印象记》《流亡者文学》《歌德传》等。 人生 这里有一座高塔,是所有的人都必须去攀登的。它至多不过有一百级。这座高塔是中空的。如果一个人一旦达到它的顶端,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但是任何人都很难从那样的高度摔下来。这是每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他达到注定的某一级,预先他并不知道是哪一级,阶梯就从他的脚下消失,好像它是陷阱的盖板,而他也就消失了。只是他并不知道那是第二十级或是第六十三级,或是哪一级;他所确实知道的是,阶梯中的某一级一定会从他的脚下消失。 最初的攀登是容易的,不过很慢。攀登本身没有任何困难,而在每一级上从塔上的�t望孔望见的景致是足够赏心悦目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新的。无论近处或远处的事物都会使你目光依恋留连,而且瞻望前景还有那么多的事物。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目光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都是相同的。同时,在每一级上似乎难以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东西。也许应该走得更快一些,或者一次连续登上几级,然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通常是一个人一年登上一级,他的旅伴祝愿他快乐,因为他还没有摔下去。当他走完十级登上一个新的平台后,对他的祝贺也就更热烈些。每一次人们都希望他能长久地攀登下去,这希望也就显露出更多的矛盾。这个攀登的人一般是深受感动,但却忘记了留在他身后的很少有值得自满的东西,并且忘记了什么样的灾难正隐藏在前面。 这样,大多数被称作正常的人的一生就如此过去了,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地洞,那些走进去的人都渴望自己挖掘坑道,以便深人到地下。而且,还有一些人的渴望是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年复一年,这些人越来越深人地下,走到那些埋藏金属和矿物的地方。他们使自己熟悉那地下的世界,在迷宫般的坑道中探索道'路,指导或是了解或是参与到达地下深处的工作,并乐此不疲,甚至忘记了岁月是怎样逝去的。 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他们从事向思想深处发掘的劳动和探索,忘记了现时的各种事件。他们为他们所选择的安静的职业而忙碌,经受着岁月带来的损失和忧伤,和岁月悄悄带走的欢愉。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 在人们眼前,还有一个无穷无尽地延伸开去的广阔领域,就像撒旦在高山上向救世主显示的所有那些世上的王国。对于那些在一生中永远感到饥渴的人,渴望着征服的人,人生就是这样:专注于攫取更多的领地,得到更宽阔的视野,更充分的经验,更多地控制人和事物。军事远征诱惑着他们,而权力就是他们的乐趣。他们永恒的愿望就是使他们能更多地占据男人的头脑和女人的心。他们是不知足的,不可测的,强有力的。他们利用岁月,因而岁月并不使他们厌倦。他们保持着青年的全部特征:爱冒险,爱生活,爱争斗,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无论他们多么年老,到死也是年轻的。好像鲑鱼迎着激流,他们天赋的本性就是迎向岁月之激流。 然而还有这样一种工场――劳动者在这个工场中是如此自在,终其一生,他们就在那里工作,每天都能得到增益。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变得年老了。的确,对于他们,只需要不多的知识和经验就够了。然而还是有许多他们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他们了解最深,见得最多的。在这个工场里生活变了形,变得美好,过得舒适。因而那开始工作的人知道他们是否能成为熟练的大师只能依靠自己。一个大师知道,经过若干年之后,在钻研和精通技艺上停滞不前是最愚蠢的。他们告诉自己:一种经验(无论那可能是多么痛苦的经验),一个微不足道的观察.,一次彻底的调�耍�欢乐和忧伤,失败和胜利,以及梦想、臆测、幻想、人类的兴致,无不以这种或另一种方式给他们的工作带来益处。因而随着年事渐长,他们的工作也更必需更丰富。他们依靠天赋的.才能,用冷静的头脑信任自己的才能,相信它会使他们走上正路,因为天赋的才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相信在工场中,他们能够做出有益的事情。在岁月的流逝中,他们不希望获得幸福,因为幸福可能不会到来。他们不害怕邪恶,而邪恶可能就潜伏在他们自身之内。他们也不害怕失去力量。 如果他们的工场不大,但对他们来说已够大了。它的空间已足以使他们在其中创造形象和表达思想。他们是够忙碌的,因而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沙子总是在那儿下漏着。当一些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他是知道的,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停止。 【鉴赏】《人生》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通过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等场景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对人生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述,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全文清晰地表现为四个层次,写了四个场景,从不同层面叙述几种不同的人生。 第一个场景是以“高塔”比喻人生如攀登,这是全局性的、统领性的场景,概括叙述了人类在登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共同性,虽然人生达到的高度不同,生命的形态千差万别,但精神实质却是相通的,而且人生的命运都是在前行的途中、在一定的高度突然掉下塔去。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总体思索。 第二个场景用“地洞”象征对人类知识、理性的追求境界。表现了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人生观。段尾以阿基米德的话印证了科学家忘我的求索精神,腈示作者对此的欣赏与肯定。 第三个场景是“无限延伸的广阔领域”,这类人不断攫取更多的土地和权力,征服更多的人,欲壑难填。在这里,作者只是理性地陈述一种人生类型,并无褒贬之意。 第四个场景写在“工场”中劳作的人们,表现他们刻苦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因此受到时间的青睐,不管是他们的专注延长了时间的感觉,还是他们的勤奋缩短了工作的时间,因而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时间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从作者亲切的叙述、细腻的笔触可见其情感倾向。 作者通过对几种类型的人生假设,夹叙夹议,形象地说理,婉转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珍惜生命,乐观开朗,锐意进取,辛苦劳作。他使我们认识到人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劳作的过程,并感受到作者昂扬向上的积极态度和健康深邃的思想。 文章既是对人生的畅想,也是对人生的感慨。作者通过几种场景的虚拟,形象地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文中所写到的三种人是一种引导和启发性的想象,人生并非只局限于这三种类型,更多的情况留给读者去思索。作品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启迪和鼓舞,体现了言尽意无穷的境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6c0716f5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f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