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浮云意象的含义

时间:2022-09-29 23:02: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浮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运用较多的原型意象,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有三:

一是遮蔽阻挡,如浮云蔽日;二是飘流无定,如浮云游子;三是变化无常,如浮云苍狗

先说浮云蔽日

由于这个喻体的不同变化,浮云这个本体也就指代了不同的对象。 当然,有时在语言上并不显现,其意义是隐含着的。

1是君主或贤臣,浮云是奸臣;是公平正义,浮云是谗邪奸佞。

陆贾《新语》: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日月明月皓日在诗句里比喻君主或贤臣;用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同此。《古杨柳行》: 谗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这句诗里白日公正,浮云则是谗邪了。

2、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 李白《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阴暗混乱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天下一统。如果说和平安定的时局是丽日中天,那么,战乱不断的环境当然是乱云飞渡了。所以这浮云还是浮云蔽日浮云

3白日是夫君,浮云则是诱惑夫君的另一个女子。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 / 3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这里的白日是指远游未归的丈夫,遮挡的是思妇想像中的远方的另外一个女子。在我国古代,夫妇关系和君臣关系在观念上是一样的,所以这一文化内涵还是来自于邪臣之蔽贤

4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那种表象。 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再说浮云游子

这是比喻,浮云就是游子。 1、送别友人,抒发离情别绪。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那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动,就像远行的游子(友人)从今而后将行踪不定,任意东西。更兼有孤蓬万里班马萧萧的意象配合,还有落日昏黄的情意渲染,离情别意,撕心裂肺,关尽千古送别诗人之口。

2、怀念友人或情人,表达思念之情。 杜甫《梦李白》: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睹浮云而念游子。

在思念友人这样的诗意中,浮云多与流水相映成趣,浮云即游子,而流水则是分别久远之意,来源于逝者如斯。如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 3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句诗是写春江花月夜中思妇和游子的两地相思之情。白云即浮云,是托物寓意。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3、游子自况,感叹身世飘零。 《楚辞悲回风》:

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徜徉。苏颋《汾上惊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白云即浮云。苏颋在诗中把自己比喻成白云,被北风吹到万里之外。这是即景自况。当时他站在汾河边上,被北风一吹,惊觉到秋天的来临,而当时正是他政治上失意阶段,出京放任外省,所以他感到自己恰如一朵飘浮的白云被北风吹得老远。诗中不仅表达浮云游子的情怀,更多的是失意的愁绪。

三说浮云苍狗

本是白衣般洁白的浮云,顷刻间变成了苍(青色)狗的模样,比喻变化之快。

蒋捷《贺新郎》: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杜甫《可叹》: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张元干《瑞鹧鸪》: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这里的白衣苍狗变浮云,其正常的语序应为白衣浮云变苍狗

诗句的意思是:

千古功名立刻成了一粒浮尘,不值一钱了,就像浮云苍狗一样变化太快。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6f6dddc472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