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的意义,了解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初步学习对具体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概括、分析、比拟,得出历史结论的思维方法 识读《北方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复原图》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点;通过概括、比拟,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的特点 认识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表现出来的智慧与成就,产生崇敬之情,从而到达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认同和尊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原始农业的开展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人类历史,了解了他们是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但大家想想,单纯地靠采集和狩猎获取食物,会有哪些缺乏之处? 生:冬天食物匮乏;会经常挨饿;有时为了获得食物要走到很远的地方…… 师: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 生:种地、储存食物;将吃不了的动物饲养起来,留到食物短缺的时候再杀掉……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进行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是解决食物来源不稳定问题的最好解决方法。农耕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原始农业的开展 1.教师讲述:因为农作物的种植,河姆渡人和半坡人有了固定的食物来源。他们渐渐地走出洞穴,搭建住所,过上了定居生活,形成了原始聚落。 2.教师提问:原始农业兴起和开展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提示: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开展。 3.问题思考:为什么说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至关重要? 提示: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根底。 目标导学二:河姆渡人的生活 1.图片展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河姆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河姆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浙江余姚河姆渡;距今约7000年;当时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分。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中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又是什么?饲养哪些家畜?制作的农业工具中最为典型的是什么?学会了制作什么器物? 提示:(1)房屋建筑—干栏式建筑;(2)主要农作物—水稻;(3)饲养家畜—猪、狗和水牛为主;(4)典型的农业工具—骨耜;(5)制作器物—陶器、玉器、乐器骨哨。 4.总结归纳: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在生产生活上的异同点 半坡居民 不同点 地理位置 距今年代 房屋样式 生产工具 种植作物 相同点 黄河流域 距今约6000年 半地穴式 骨器、角器等 粟 长江流域 距今约7000年 干栏式 骨耜 水稻 河姆渡居民 ①处于相同的社会开展时期;②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态;③都会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④都普遍制作和使用磨制石器、陶器等 5.合作探究:阅读教材《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答复下列问题 (1)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 提示:半坡人生活的黄河流域,气候枯燥,较为寒冷,雨水稀少;河姆渡人居住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分。 (2)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作物种植的? 提示:明确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特点的原始农耕典型。北方枯燥的气候适宜粟等旱地作物生长;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 (3)这种地理环境差异是如何影响房屋建筑的? 提示:半地穴式房屋有利于放风保暖,适合北方的气候条件;干栏式房屋既通风又防潮,下层还可以饲养家畜,适合南方的气候条件。 目标导学三:半坡居民的生活 1.图片展示:西安半坡博物馆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半坡遗址发现的地点、时间,并探讨地理环境与半坡遗址产生的关系? 提示: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距今约6000年;当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适宜人类活动。 3.合作讨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样式是怎样的?在生活会了制作什么?种植什么?饲养什么?使用什么?(学生讨论答复) 提示:(1)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2)生产工具—磨制石器;(3)种植作物—粟;(4)饲养家畜—猪和狗等;(5)生活用具—陶器,彩陶最具特色。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原始农耕时代居民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通过学习大家可以看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开展的影响不同,河姆渡人是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半坡居民是以种植粟为主的旱地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分别是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等。 3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0ec03359c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