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准确理解词义,把握词语的用法;理解古今词义的联系;把握古今词义的区别。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把握古今词义的联系和区别。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词义在具体语境中的联系和区别,学会准确运用词语。 文化传承与理解 能理解和正确运用汉语语言,了解汉语语言的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注意用词的准确,更好地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 理解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性,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未穷青之技 穷尽 (1)穷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 ③穷则独善其身 因厄,不得志 ①遂辞归 告辞 (2)辞 ②卮酒安足辞 推辞 ③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言辞 ①薛谭乃谢求反 道歉 (3)谢 ②谢家来贵门 辞别 ③多谢后世人 告诉 二、明确目标 积累、学习词语,要特别关注词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展变化。古今词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阅读古诗文,要留意一词多义、古今词义不同的现象,避免以今律古;阅读现代作品,也要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出示目标:1、探究一词多义 2、把握古今词义的不同 3、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三、典型示例 (一)一词多义 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意义,称为本义,如“向”本义“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等。 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引申义:骨节(彼节者有间) 引申义:季节(常恐秋节至) 节→本义:竹节 →引申义:节操(守节情不移) 引申义:礼仪(礼节甚倨) 引申义: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比喻义——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 手足 →本义:手和脚 (百姓征松,无所措其手足) 比喻义:兄弟 (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爪牙 →本义:兽类的爪子和牙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比喻义:勇土(褒义)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比喻义:党羽,帮凶(贬义) (而深刻吏多为爪牙用者) 练习:从所学的古诗文中梳理一词多义的例子,比如“兵”“亡”“道”等。 (二)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如“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谷”专指小米,南义,今义一般包含在方的“谷”之中。 则专指稻谷。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语义较强,而现在语义较弱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语义较弱,而现在语义较强 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了变化 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的不正常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今义是“仇恨”。 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词义转移 词义弱化 词义强化 感情色彩变化 练习:参考上述例子,梳理下面的词语,看看词义变化的情况。 菜 臭 禽 汤 走 走狗 丈夫 郎中 钩心斗角 闭门造车 粉墨登场 道貌岸然 (三)避免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在句中是“离开”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2、辨析微殊:对古今词义接近,但又有差别的要注意辨析。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戚”,在句中指“内外亲属”,在现代汉语中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3、分辨音节: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如“然/后”“地/方”“祖/父”“智/力”“于/是”“妻/子”等。②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拆成单音节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15f6fe9cb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