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思想是所谓的"三教合一"--佛教、儒家和道家三种思想的综合体。汉武帝为了加强政治统治,对儒家大力推崇。儒家,特别是孔孟的观点成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想。儒家对人与天的关系的阐述,正如孔子说的"多言人事,少言天命",认为天是神秘的,是人们所不能认识的。这种传统的理念虽然在东汉时代稍有改变,即王充所说的"天者,体也,与地同",把天当作了客观对象。但大体上儒家还是将天当作了崇尚的偶像,而非研究的对象。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文化产生了至少两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使中国人学会了权威崇拜。历代的皇帝都自称是"天子",天的儿子,也说明了权力是上天赋予的,作为百姓没有必要也不能去质疑它的正当性。演化到现在,我们中国人习惯崇拜比自己有权威的人,家里是家长,学校是老师,单位是领导,我们把他们说的话、书上写的字当作了真理,而很少去问为什么。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在我们的社会被压抑,依赖和顺从成了社会的主流观念。其次是中国历来讲求命运的无常。这不仅是古代人的迷信思想,有调查研究发现,即使是现代的中国人,在对失败归因的时候,还是很习惯地进行外部归因,其中命运又成了首要的因素。这就使我们更容易为自己不适当的行为寻找借口,而很少从自身去分析,很难认识到正是心理或者人格上的缺陷导致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被尊为正统思想的儒家,其核心就是遵守伦常,它倡导知识分子注重道德的修养,严守"中庸之道"。看重道德是十分重要的,正是道德构建了我们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社会文化和稳定的基石。但是儒家讲的道德,首先就是"伦常",它要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要大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讲求的是"圣人之道"。无形中,圣人和君主就成了必须遵从的不贰法则。人们只能服从,只能以其言行来规划己之言行,而不能有所超越,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同时,儒家还推崇"信古",让人们只是机械地按照古人的至理名言来行为,甚至思考,使人们从根本上放弃了独立思维,大胆创新的权利。儒家对于"丈夫"的形容也同西方传统"成功者"的概念不同。它所推崇的伟人,是精神上的,是忠孝两全的,是重义轻利的,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的社会伦理道德,也就是所谓的"三纲五常"。这种观念严重地束缚了中国人对于自由的追求,使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思想都要恪守规则,不能出轨,否则就是"大逆不道"。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了价值评判倾向,喜欢以那一套传统的观念去衡量所有的行为。对于那些有悖这些规范的思想,别人未说,我们自己便开始了自我谴责。压抑成了我们对抗自我的方式,不仅羞于对他人开口,甚至都不能让自己意识到。大部分的思想和冲动都被我们压制到了潜意识的范围。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的能量得不到抒发,超我又过于的强大,于是自我不断的萎缩,凭着别人的判断和眼光来内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最终形成了各种身心疾病。但儒家的学说也不都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比如儒家推崇"中庸"的思想,告诫我们行为不可偏激,即不能消极也不能太过积极,而要保持在中间状态上。这种观点可能一方面助长了中国人"枪打出头鸟"的看法,使中国人发展了个性中依赖、不愿自我表现的部分,但它同时对中国人自我调整、心理调试也有很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其实在道家的思想中更为明显。道家所讲的"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其实并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什么都靠天吃饭。它是告诉我们,要明白个人能力的极限在哪里,不要给自己定太难以实现的目标,慢慢地,一步步地向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知者明"的概念。同时道家的思想内涵还让我们不要与他人去攀比,不与他人去争夺利益。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而不要为了身外无止境的物质要求而勉强自己。这种"知足者常乐"的看法也使很多中国人能在逆境中保持一个积极潇洒的态度,不会因为西方式的急功近利,而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因此现代很多心理学理论都将道家作为汲取养料的源泉,将老子的思想贯穿到了治疗中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4e731d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