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戴复古《寄兴》有言:“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万事万物本就或多或少带有缺陷,无法达至尽善尽美,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过分执着,追求完美?抬头望望夜空,看看那一轮残月,你会发现,其实,不完美也是一种美。 不完美的人生也是一种美。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往往不停地在追求那些所谓的“完美”,终于,在争得头破血流,费劲千辛万苦得到后,才发现那不是真正的完美,它们也会有缺憾。其实有时候瑕不掩瑜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大清第一词手纳兰性德天生富贵,文采斐然,容貌出众,品行高洁,拥有令全天下男子都艳羡的财富与门第,但这般才子也并非完美之身,他有一个孱弱的身体,身患寒疾,也因此饱受折磨。可正是这难以根治的疾病使他的词清新淡雅间不乏真情实意,哀婉抒情但绝不艳俗,从而使他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回到东晋,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羡煞了多少人,也有数辈文人贤士与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哉日子。这清贫的生活,称不上完美,但也算是一种极致的美。追求极致的完美,但并不一味苛求,反而会自然产生另一番成就,人生因为小小的不完美而活得更加出彩。 不完美的景色也是一种美。当充满生机的春天到来时,面对满园的春色,你或许会有拍照的冲动,可当你看到尚未开放的那一朵荼糜花时,你会想:再等等吧,等过几天花全部开了,拍出的照片才会完美。于是几天过去了,荼糜花开了,其他的花却凋谢了,春天也快过去了。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完美吗?不是,当然不是。这是愚人的完美。“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桨单舟总争渡,千帆竞发渡江海。”与其为了一棵小树放弃了整片树林,倒不如暂且放下这棵树,着眼于其他的绿色,收获整片树林,这才是真正的“完美”,才是智者的完美。 不完美的艺术也是一种美。也许,你会对十全九美的艺术抱有遗憾,也许你会对尚未完成的艺术跃跃欲试,希望它在你的手下尽善尽美,可是,殊不知,不完美的艺术也有摄人心魄的光彩。人们钟情于米洛斯的维纳斯,就是因为那一双断臂烘托她的极致的美。尽管维纳斯是残缺的,断了一只手臂,仍凝聚了人体形象美的魅力,"人体由于力,或者由于它的美,可以唤起种种不同的意象"。然而,总有人觉得残缺的维纳斯是令人遗憾的,于是艺术家们试图让其完美无缺,续接的手臂或举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实,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终放弃让它至善至美的举动,保留了维纳斯的残缺,于是人们发现: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而令人沉思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带给人们的却是一种由残缺创造出来的震撼之美,是在残缺的逆境中走出的辉煌之美。如果说前者是残缺的形象美,而后者则是残缺的内在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随着曹雪芹的离去,未完成的它给人无限的回味,在不完美中给了人们无尽的自由想象的空间,又在不完美中给人种种迷团。80回曹公之作,40回高鄂续作,成就了红楼之美。二战后的圆明园,其恢弘的气势和巧夺天工的灿烂,在残垣映衬之下,更显其无边魅力。聋哑人的千手观音又何尝不是一种残缺的艺术美?有一种艺术称为残缺的艺术,同样,也有一种不完美,称为残缺美。余秋雨在《废墟》中说过“一种事物过于完美,就给人不真实,就脱离了大众的实际,与人们意念中的感觉不切合。而残缺美是一种幻想美,一种弥补美,一种在心灵里重塑的艺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残缺的月亮曾勾起无数文人的羁旅情思,成就千古之作,这残月,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所以,不完美并非不美,当它融入生活时,将会升华为一种无可比拟的美,使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无法比拟,永不凋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e3f17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