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作者:暂无 来源:《华东科技》 2017年第6期 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二十四节气”科普教育新探索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 2006 年5 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 年11 月底,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当代博物馆的功能已逐渐从收藏、研究走向展示、教育。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系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综合性科普教育基地,共设有10 大常设展区,通过在设计相关展项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发布系列科普短文,开发特色教育活动等方式,线上线下合力为开展二十四节气教育进行了探索。 凝炼节气精华,展区内数字化再现节气农谚 人地之缘展区是上海自然博物馆十大常设展区之一,位于地下二层,试图解读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二十四节气展项群位于“ 中华智慧”主题区内,该主题区通过对饮食、语言、文字、服装、手工艺等专题,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剖析其中蕴含的自然认知和文化智慧。二十四节气展项群主要包括文字和视频。墙上以中英文介绍二十四节气和节气歌,并将4句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从左至右字体放大竖排展示。穿插在其中的是滚动播放的一段3 分钟左右的《农谚中的智慧——农谚与节气》视频,以彩色水墨画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先人们总结的处于每个节气时农耕的注意事项。 深挖场馆资源,互联网上传播系列科普文 鉴于现有展项群内的图文视频介绍和区域讲解不能够充分诠释二十四节气丰富内涵,为提升上海自然博物馆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能力,教育人员尝试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挖掘全馆展品展项和教育资源,本着科学的态度,撰写出兼具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系列科普小文,于节气当天或前一天发布在官方微信平台。 围绕典型节气,基地内外实施特色教育活动 上海科技馆教育人员精心策划并在基地内外实施以“冬至”和“惊蛰”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冬至大闯关”是冬至的特色教育活动,活动对象为三年级及以上亲子家庭,旨在通过可触摸式的互动性讲解、寓教于乐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兴趣与求知欲;通过亲子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加强亲子感情交流与互动;通过“以画笔记录生活”的环节,初步实现对观众良好参观习惯的培养。在上海植物园里开展的“在‘惊蛰’里找春天”开展的户外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破冰、寻找“惊蛰”的痕迹、记录“惊蛰”和分享总结四个环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2e98424af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