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齿动物学

时间:2022-12-19 15:00:2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啮齿动物特征:体型较小或中等;门齿发达无齿根,可终生生长;无犬齿;具有发达的盲肠;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营穴居生活;植食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啮齿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面:稳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食物链;提供毛皮肉;中药成分;试验研究动物;宠物。负面作用(草原):啮食优良牧草;挖掘活动损失牧草;挖洞成丘影响土壤肥力;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替;(林业)盗食数目的种子,影响天然更新和指数造林;咬坏树林根条,啃咬树皮,造成幼树大量死亡;啮齿动物的活动影响水土保持和固沙工作(农业)盗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在作物成熟季节,咬断茎秆,盗食粮食;咬坏棉桃,吃掉棉籽;吃油料作物的种子;盗食成熟的瓜果和蔬菜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的增长随密度的升高而减慢,是动物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有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关系。与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空间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生活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组成、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生态位: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

齿式:动物口腔中全套牙齿的发育和排列模式

兔科的特征:是一些中型食草类兽类,成体体长不小于500mm,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线能达到两侧的很大范围,上唇分裂,后肢明显比前肢长,颅骨侧偏,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

属兔科:小型的食草兽类,体长不超过300mm耳圆形,无尾或仅有短小的突起,不伸出毛被外,后肢略长与前肢 松鼠科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和地栖四中类型,一半尾圆或扁,被覆无毛,尾上无鳞,前足4指,特化为攀缘足,后足5趾,树栖和半树栖类型的颅骨大都圆而凸,地栖型的则狭窄而多嵴

仓鼠科:大部分仓鼠两颊皆有颊囊,从臼齿延伸到肩部,可以用来临时储存或搬运食物回洞储藏 仓鼠亚科:腮部有颊囊,尾短,其上均匀被毛,无鳞片,前足4指,后足5趾,头骨无明显的棱角,臼齿有齿根

鼢鼠亚科:体型粗壮,耳壳完全退化,尾短而钝圆,四肢粗短,头骨前窄后宽,门齿特别粗大,臼齿无齿根 田鼠亚科毛被蓬松,四肢与尾较短,耳亦短小,臼齿一般都分成很多齿叶,大部分能终生生长 沙鼠亚科:毛色多为沙黄色,尾较长,善于跳跃式奔跑,听泡发达,臼齿齿冠较仓鼠亚科的高 鼠科:尾较大,毛稀,不有鳞片

跳鼠科:缺少前臼齿,仅有16枚,后肢长,前肢短,尾一般较长,有密毛

生态因子:对动物起直接影响的任何环境因素 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对动物个体的影响

种群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某一动物的种群为主,研究其分布、结构、动态和自我调节等 活动节律:指活动节奏跟规律,啮齿动物一天光亮和黑暗的昼夜交替反应大致分为昼出活动,夜间活动和全昼夜活动。昼出活动:黄鼠、鼠兔、田鼠、沙鼠。夜出:跳鼠、仓鼠、褐家鼠 全昼夜:鼢鼠

哺乳动物的特点:鼠类的活动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通常白昼活动的鼠类都是在洞内外温差最小的时候活动频繁;在大风和大雨天气时通常减少活动;雨过天晴后活动量往往显著增高;活动与动物的性别、年龄和生理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繁殖与生活史:两性差异、性成熟、性周期物达到性成熟后生殖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雌性准备和雄性交配的生理现象)、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起到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胚后发育(包括乳鼠、幼鼠、亚成体和成体四个阶段)

蛰眠:是北方中小型啮齿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夏眠和冬眠,冬眠分为不定期冬眠(松鼠、小飞鼠)间断性冬眠(花鼠)不间断冬眠

啮齿动物的调查方法:区系调查、数量调查、生态调查、害情调查

区系调查的目的: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的特征和动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动物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系:一定发展过程,一定的地理区域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有效洞口:洞口洞壁光滑,在换毛季在洞壁或附近植株上看到鼠毛;洞口附近有鼠活动的痕迹;见到活体进出;无蜘蛛网;洞口有植物残体

无效洞口:洞口洞壁破碎或坍塌;洞口植物恢复生长;洞口附近的鼠道不明显;封洞后在一定时间内未被挖开

性比:种群中雌性个体数的比例关系,或以雄性(或雌性)数与整体数相比的百分率表示

毒饵灭鼠优点:效果好,由于鼠类觅食能力强,进食频繁,因此,只要使用得当,一般效果较好;效率高,毒饵可成批配制,投放简单;费用小,一般每千克毒饵可以出来1000个鼠洞,与其他灭鼠方法相比,成本较低。缺点:多数情况下需消耗一定数量的粮食;易引起人畜误食中毒;对目标鼠以外的生物有毒害

毒物衡量方法:毒力;适口性;耐药性 啮齿动物特征:体型较小或中等;门齿发达无齿根,可终生生长;无犬齿;具有发达的盲肠;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营穴居生活;植食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啮齿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面:稳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食物链;提供毛皮肉;中药成分;试验研究动物;宠物。负面作用(草原):啮食优良牧草;挖掘活动损失牧草;挖洞成丘影响土壤肥力;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替;(林业)盗食数目的种子,影响天然更新和指数造林;咬坏树林根条,啃咬树皮,造成幼树大量死亡;啮齿动物的活动影响水土保持和固沙工作(农业)盗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在作物成熟季节,咬断茎秆,盗食粮食;咬坏棉桃,吃掉棉籽;吃油料作物的种子;盗食成熟的瓜果和蔬菜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的增长随密度的升高而减慢,是动物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有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关系。与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空间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生活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组成、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生态位: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

齿式:动物口腔中全套牙齿的发育和排列模式

兔科的特征:是一些中型食草类兽类,成体体长不小于500mm,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线能达到两侧的很大范围,上唇分裂,后肢明显比前肢长,颅骨侧偏,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

属兔科:小型的食草兽类,体长不超过300mm耳圆形,无尾或仅有短小的突起,不伸出毛被外,后肢略长与前肢 松鼠科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和地栖四中类型,一半尾圆或扁,被覆无毛,尾上无鳞,前足4指,特化为攀缘足,后足5趾,树栖和半树栖类型的颅骨大都圆而凸,地栖型的则狭窄而多嵴

仓鼠科:大部分仓鼠两颊皆有颊囊,从臼齿延伸到肩部,可以用来临时储存或搬运食物回洞储藏 仓鼠亚科:腮部有颊囊,尾短,其上均匀被毛,无鳞片,前足4指,后足5趾,头骨无明显的棱角,臼齿有齿根

鼢鼠亚科:体型粗壮,耳壳完全退化,尾短而钝圆,四肢粗短,头骨前窄后宽,门齿特别粗大,臼齿无齿根 田鼠亚科毛被蓬松,四肢与尾较短,耳亦短小,臼齿一般都分成很多齿叶,大部分能终生生长 沙鼠亚科:毛色多为沙黄色,尾较长,善于跳跃式奔跑,听泡发达,臼齿齿冠较仓鼠亚科的高 鼠科:尾较大,毛稀,不有鳞片

跳鼠科:缺少前臼齿,仅有16枚,后肢长,前肢短,尾一般较长,有密毛

生态因子:对动物起直接影响的任何环境因素 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对动物个体的影响

种群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某一动物的种群为主,研究其分布、结构、动态和自我调节等 活动节律:指活动节奏跟规律,啮齿动物一天光亮和黑暗的昼夜交替反应大致分为昼出活动,夜间活动和全昼夜活动。昼出活动:黄鼠、鼠兔、田鼠、沙鼠。夜出:跳鼠、仓鼠、褐家鼠 全昼夜:鼢鼠

哺乳动物的特点:鼠类的活动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通常白昼活动的鼠类都是在洞内外温差最小的时候活动频繁;在大风和大雨天气时通常减少活动;雨过天晴后活动量往往显著增高;活动与动物的性别、年龄和生理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繁殖与生活史:两性差异、性成熟、性周期物达到性成熟后生殖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雌性准备和雄性交配的生理现象)、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起到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胚后发育(包括乳鼠、幼鼠、亚成体和成体四个阶段)

蛰眠:是北方中小型啮齿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夏眠和冬眠,冬眠分为不定期冬眠(松鼠、小飞鼠)间断性冬眠(花鼠)不间断冬眠

啮齿动物的调查方法:区系调查、数量调查、生态调查、害情调查

区系调查的目的: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的特征和动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动物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系:一定发展过程,一定的地理区域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有效洞口:洞口洞壁光滑,在换毛季在洞壁或附近植株上看到鼠毛;洞口附近有鼠活动的痕迹;见到活体进出;无蜘蛛网;洞口有植物残体

无效洞口:洞口洞壁破碎或坍塌;洞口植物恢复生长;洞口附近的鼠道不明显;封洞后在一定时间内未被挖开

性比:种群中雌性个体数的比例关系,或以雄性(或雌性)数与整体数相比的百分率表示

毒饵灭鼠优点:效果好,由于鼠类觅食能力强,进食频繁,因此,只要使用得当,一般效果较好;效率高,毒饵可成批配制,投放简单;费用小,一般每千克毒饵可以出来1000个鼠洞,与其他灭鼠方法相比,成本较低。缺点:多数情况下需消耗一定数量的粮食;易引起人畜误食中毒;对目标鼠以外的生物有毒害

毒物衡量方法:毒力;适口性;耐药性 啮齿动物特征:体型较小或中等;门齿发达无齿根,可终生生长;无犬齿;具有发达的盲肠;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营穴居生活;植食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啮齿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面:稳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食物链;提供毛皮肉;中药成分;试验研究动物;宠物。负面作用(草原):啮食优良牧草;挖掘活动损失牧草;挖洞成丘影响土壤肥力;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替;(林业)盗食数目的种子,影响天然更新和指数造林;咬坏树林根条,啃咬树皮,造成幼树大量死亡;啮齿动物的活动影响水土保持和固沙工作(农业)盗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在作物成熟季节,咬断茎秆,盗食粮食;咬坏棉桃,吃掉棉籽;吃油料作物的种子;盗食成熟的瓜果和蔬菜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的增长随密度的升高而减慢,是动物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有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关系。与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空间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生活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组成、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生态位: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

齿式:动物口腔中全套牙齿的发育和排列模式

兔科的特征:是一些中型食草类兽类,成体体长不小于500mm,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线能达到两侧的很大范围,上唇分裂,后肢明显比前肢长,颅骨侧偏,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

属兔科:小型的食草兽类,体长不超过300mm耳圆形,无尾或仅有短小的突起,不伸出毛被外,后肢略长与前肢 松鼠科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和地栖四中类型,一半尾圆或扁,被覆无毛,尾上无鳞,前足4指,特化为攀缘足,后足5趾,树栖和半树栖类型的颅骨大都圆而凸,地栖型的则狭窄而多嵴

仓鼠科:大部分仓鼠两颊皆有颊囊,从臼齿延伸到肩部,可以用来临时储存或搬运食物回洞储藏 仓鼠亚科:腮部有颊囊,尾短,其上均匀被毛,无鳞片,前足4指,后足5趾,头骨无明显的棱角,臼齿有齿根

鼢鼠亚科:体型粗壮,耳壳完全退化,尾短而钝圆,四肢粗短,头骨前窄后宽,门齿特别粗大,臼齿无齿根 田鼠亚科毛被蓬松,四肢与尾较短,耳亦短小,臼齿一般都分成很多齿叶,大部分能终生生长 沙鼠亚科:毛色多为沙黄色,尾较长,善于跳跃式奔跑,听泡发达,臼齿齿冠较仓鼠亚科的高 鼠科:尾较大,毛稀,不有鳞片

跳鼠科:缺少前臼齿,仅有16枚,后肢长,前肢短,尾一般较长,有密毛

生态因子:对动物起直接影响的任何环境因素 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对动物个体的影响

种群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某一动物的种群为主,研究其分布、结构、动态和自我调节等 活动节律:指活动节奏跟规律,啮齿动物一天光亮和黑暗的昼夜交替反应大致分为昼出活动,夜间活动和全昼夜活动。昼出活动:黄鼠、鼠兔、田鼠、沙鼠。夜出:跳鼠、仓鼠、褐家鼠 全昼夜:鼢鼠

哺乳动物的特点:鼠类的活动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通常白昼活动的鼠类都是在洞内外温差最小的时候活动频繁;在大风和大雨天气时通常减少活动;雨过天晴后活动量往往显著增高;活动与动物的性别、年龄和生理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繁殖与生活史:两性差异、性成熟、性周期物达到性成熟后生殖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雌性准备和雄性交配的生理现象)、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起到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胚后发育(包括乳鼠、幼鼠、亚成体和成体四个阶段)

蛰眠:是北方中小型啮齿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夏眠和冬眠,冬眠分为不定期冬眠(松鼠、小飞鼠)间断性冬眠(花鼠)不间断冬眠

啮齿动物的调查方法:区系调查、数量调查、生态调查、害情调查

区系调查的目的: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的特征和动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动物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系:一定发展过程,一定的地理区域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有效洞口:洞口洞壁光滑,在换毛季在洞壁或附近植株上看到鼠毛;洞口附近有鼠活动的痕迹;见到活体进出;无蜘蛛网;洞口有植物残体

无效洞口:洞口洞壁破碎或坍塌;洞口植物恢复生长;洞口附近的鼠道不明显;封洞后在一定时间内未被挖开

性比:种群中雌性个体数的比例关系,或以雄性(或雌性)数与整体数相比的百分率表示

毒饵灭鼠优点:效果好,由于鼠类觅食能力强,进食频繁,因此,只要使用得当,一般效果较好;效率高,毒饵可成批配制,投放简单;费用小,一般每千克毒饵可以出来1000个鼠洞,与其他灭鼠方法相比,成本较低。缺点:多数情况下需消耗一定数量的粮食;易引起人畜误食中毒;对目标鼠以外的生物有毒害

毒物衡量方法:毒力;适口性;耐药性

啮齿动物特征:体型较小或中等;门齿发达无齿根,可终生生长;无犬齿;具有发达的盲肠;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营穴居生活;植食性;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啮齿动物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正面:稳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食物链;提供毛皮肉;中药成分;试验研究动物;宠物。负面作用(草原):啮食优良牧草;挖掘活动损失牧草;挖洞成丘影响土壤肥力;植被盖度降低。促使土壤水分蒸发;改变植被成分,引起群落演替;(林业)盗食数目的种子,影响天然更新和指数造林;咬坏树林根条,啃咬树皮,造成幼树大量死亡;啮齿动物的活动影响水土保持和固沙工作(农业)盗食刚刚播下的种子;在作物成熟季节,咬断茎秆,盗食粮食;咬坏棉桃,吃掉棉籽;吃油料作物的种子;盗食成熟的瓜果和蔬菜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与密度有关的因素:种群的增长随密度的升高而减慢,是动物种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原因,有种内调节、种间调节和食物关系。与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空间

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生活在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组成、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生态位: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

齿式:动物口腔中全套牙齿的发育和排列模式

兔科的特征:是一些中型食草类兽类,成体体长不小于500mm,耳长尾短,但很明显,眼侧位,视线能达到两侧的很大范围,上唇分裂,后肢明显比前肢长,颅骨侧偏,背面呈弧形,眶上嵴发

属兔科:小型的食草兽类,体长不超过300mm耳圆形,无尾或仅有短小的突起,不伸出毛被外,后肢略长与前肢 松鼠科树栖,半树栖,半地栖和地栖四中类型,一半尾圆或扁,被覆无毛,尾上无鳞,前足4指,特化为攀缘足,后足5趾,树栖和半树栖类型的颅骨大都圆而凸,地栖型的则狭窄而多嵴

仓鼠科:大部分仓鼠两颊皆有颊囊,从臼齿延伸到肩部,可以用来临时储存或搬运食物回洞储藏 仓鼠亚科:腮部有颊囊,尾短,其上均匀被毛,无鳞片,前足4指,后足5趾,头骨无明显的棱角,臼齿有齿根

鼢鼠亚科:体型粗壮,耳壳完全退化,尾短而钝圆,四肢粗短,头骨前窄后宽,门齿特别粗大,臼齿无齿根 田鼠亚科毛被蓬松,四肢与尾较短,耳亦短小,臼齿一般都分成很多齿叶,大部分能终生生长 沙鼠亚科:毛色多为沙黄色,尾较长,善于跳跃式奔跑,听泡发达,臼齿齿冠较仓鼠亚科的高 鼠科:尾较大,毛稀,不有鳞片

跳鼠科:缺少前臼齿,仅有16枚,后肢长,前肢短,尾一般较长,有密毛

生态因子:对动物起直接影响的任何环境因素 动物区系:动物区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地理隔离和分布区的一致所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个体生态学:研究环境对动物个体的影响

种群生态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以某一动物的种群为主,研究其分布、结构、动态和自我调节等 活动节律:指活动节奏跟规律,啮齿动物一天光亮和黑暗的昼夜交替反应大致分为昼出活动,夜间活动和全昼夜活动。昼出活动:黄鼠、鼠兔、田鼠、沙鼠。夜出:跳鼠、仓鼠、褐家鼠 全昼夜:鼢鼠

哺乳动物的特点:鼠类的活动与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关系较为密切,通常白昼活动的鼠类都是在洞内外温差最小的时候活动频繁;在大风和大雨天气时通常减少活动;雨过天晴后活动量往往显著增高;活动与动物的性别、年龄和生理状态也有密切的关系

繁殖与生活史:两性差异、性成熟、性周期物达到性成熟后生殖器官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雌性准备和雄性交配的生理现象)、胚胎发育(从受精卵起到出离卵膜的一段过程)胚后发育(包括乳鼠、幼鼠、亚成体和成体四个阶段)

蛰眠:是北方中小型啮齿动物度过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夏眠和冬眠,冬眠分为不定期冬眠(松鼠、小飞鼠)间断性冬眠(花鼠)不间断冬眠

啮齿动物的调查方法:区系调查、数量调查、生态调查、害情调查

区系调查的目的:正确认识啮齿动物区系组成的特征和动物分布的规律,以及动物与各种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系:一定发展过程,一定的地理区域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动物综合体

有效洞口:洞口洞壁光滑,在换毛季在洞壁或附近植株上看到鼠毛;洞口附近有鼠活动的痕迹;见到活体进出;无蜘蛛网;洞口有植物残体

无效洞口:洞口洞壁破碎或坍塌;洞口植物恢复生长;洞口附近的鼠道不明显;封洞后在一定时间内未被挖开

性比:种群中雌性个体数的比例关系,或以雄性(或雌性)数与整体数相比的百分率表示

毒饵灭鼠优点:效果好,由于鼠类觅食能力强,进食频繁,因此,只要使用得当,一般效果较好;效率高,毒饵可成批配制,投放简单;费用小,一般每千克毒饵可以出来1000个鼠洞,与其他灭鼠方法相比,成本较低。缺点:多数情况下需消耗一定数量的粮食;易引起人畜误食中毒;对目标鼠以外的生物有毒害

毒物衡量方法:毒力;适口性;耐药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01a549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e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