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沈括 苏轼和沈括,一个是历史最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一个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如果你阅读他们两个的著作,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苏轼文笔烂漫坦诚,沈括则更侧重于理科生一般的严密分析。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会知道沈括同学是什么类型的人了。 沈括批评司马相如,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很不严谨。司马赋里头说丹水、紫渊、灞水、浐水、泾水、渭水,八条流向太湖,然而,“这八条河明明流进了黄河”。显然这个批评是中肯的,然而他接着又批评白居易的《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一句,不符合科学,因为唐玄宗根本就没去过峨眉山,而《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的事,所以白居易写错了。  接下来是杜甫,沈括严厉批评了杜甫的《武侯庙柏》,“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他说杜甫就是胡诌。一棵树怎么可能四十围?即便能那么粗,二千尺(600m左右)?一棵树怎么可能那么高?这意味着李白也是应该被批评的,因为“飞流直下三千尺”,地球上没那么高的瀑布。 理科大师沈括这个人比较直是正常的,起初他与苏轼的关系也不算差。在吃里扒外和陷害好友、升官速度等方面,也是无人能出其右。 沈括的科学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人品是很差的。《宋史》对他的评价是“首鼠乖剌”,即首鼠两端,喜欢放暗箭。著名的“乌台诗案”,起因就在沈括身上。 因反对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苏轼被打压到杭州。杭州恰逢水患,苏轼招募民工,疏通渠道,修筑堤坝(苏堤)。这时候,沈括来了,他是作为朝廷特派员来的,即浙江农田水利视察员。苏轼很好地招待了沈括,并推心置腹地谈了许多话,因为两个人是故旧,有很多话要说。两个人很开心,最后沈括提出一定要看一下苏轼的作品,学习一下。苏轼就将自己的作品拿给沈括看,沈括誊录了一遍。  然后,回到京城,他将苏轼的诗一一备注并圈定,圈出了苏轼文章中任何可能涉及“心怀不轨”的证据,然后交了上去。 苏轼是被当局者打压的,那么落井下石的话,是可以讨好政治正确一方而升官的。果然,新党李定、舒直等四人,一起参了苏轼一本,并指出苏轼谋反的“铁证”。 诗曰:“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蜇龙知。”意思是,九泉是直还是曲,唯有蛰伏在地底的龙才知道啊。这就是诅咒皇上了,因为他骂皇上应该下九泉。这几人合伙这么干,是预备要把苏轼弄死的。他们建议直接将苏轼杀了,以正君臣名分。满朝都替苏轼说话,就连王安石也上书说不应该因为这个杀文人。此举没能把苏轼搞死,让沈括、李定等人非常不爽。后来继续使劲贬谪,贬到岭南的时候,苏轼曾一度遭遇过暗杀。有人搞事情,一分钱不给苏轼,好让苏轼饿死。当时范纯仁上书恳请朝廷借款给苏轼,好让他不至于吃不上饭,但被某些人驳斥了回去。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这恨是恨到了骨子里了。苏轼误以为是王安石指使的,但实际上那时候王安石已经退居金陵了,是一群新党的新生代干的。王安石甚至看到他们过分,会替苏轼说话。王安石再执拗,再严厉,也不会小人到用这种恶毒的方法对待自己的故旧。攻击王安石的多了,但没人攻击他贪渎、反复。  沈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就是个告发者,跟人称兄道弟,背地里打小报告的。起初王安石变法当宰相时,沈括极力鼓吹新法,还干了陷害朋友苏轼这种事。等王安石失势后,他立即转变态度,声称新法有各种不妥,不应该实施。这被监察部指控,御史蔡确上书指控沈括:“其前后之言自相背戾如此!”这下,沈括的反复无常,把新党和旧党都恶心坏了。大家纷纷上书哲宗,要求惩治这个家伙。于是沈括就被贬职了,往后的日子,也不算太好过。 【娘子语录】 沈括是伟大的科学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然而,这并不能否定他的首鼠两端和小人德行。 稍晚几年的枢密院的编修官王铚(其父王萃是欧阳修的学生),写《元祐补录》,记录了一件更恶心的事:到元祐年间,也就是沈括被废之后,司马光、苏轼等人重新被启用,他就经常跑去给苏轼请安,“往来迎谒恭甚”,对苏轼毕恭毕敬,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于是苏轼愈发讨厌沈括的为人,认为这个人真是脸皮厚到一定程度了。 后来苏轼和王安石冰释前嫌,相互慰藉。 王安石评价:“沈括壬人,不可亲近。” 壬人,小人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3897e6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