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来历与习俗

时间:2022-08-18 09:5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元节的来历与习俗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局部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今日为大家细心预备了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盼望对大家有所帮忙! 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登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登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登,常寄予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节令,人们举行向先人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决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普通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教、佛教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宽泛。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那么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风俗,可以说是世俗、道教与佛教的融合。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场兴旺,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中元节的祭祀习俗 中元普渡

中元节,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安全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饰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气。

据说七月半恰逢夏秋交替,此时恰恰是天地阴阳交替的节点,阳气盛极而衰,阴气显现,在这一天地宫翻开地狱之门,放出鬼魂,所以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后世亦有说法认为,整个农历七月都应该是"鬼节',阎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翻开鬼门把鬼放出来到阳间觅食,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最后一天,重关鬼门,群鬼又得返回阴间。 祭祖

民间信任,先人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看望子孙,所以须要祭祖。这种祭祖行为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是一种感德先人文化传统。时逢小秋的农作物收获,也正巧把丰登的喜悦与先人共享,祭拜的仪式普通在七月中旬黄昏时分举行。 烧纸

中元节日中,民间俗信行为中,最为突出的是烧纸。据传奇,阳间的纸就是阴间的钱,人们烧纸就是给亡故的先辈亲人送钱。通常上坟烧纸时要留下几张,到十字路口燃烧,目的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一些施舍,它们就不会再去抢劫送给其先人的钱了。 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日或十五日晚,在门外焚香燃炮,同时"烧包'(也叫"荐包')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奇可以避开冰雹攻击,获得大秋丰登。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祈丰登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登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登,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收。 吃鸭 全国无数地方都会挑选在七月半吃鸭子,因鸭在水中游,取其河灯普渡祈祷之涵意。也有说法是"'就是"',是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这说法有点勉强,因为无数地方"'"'不同音。东莞人普通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的禁忌事项

1、床头挂风铃。风铃简单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简单被"入侵'的时刻。 2、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那么只会自找棘手。 3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4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5、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顺便在衣服上留下他的滋味。 6、喊名字。夜游的时候千万不要叫有名字,尽量都以相称,以免被好兄弟记住你的名字。 7、游泳。不行去危急水域戏水,传奇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8、乱看。好兄弟喜爱 躲起来吓人,万一乱看被吓到了,就是他们入侵你最好的时候。 9榕树放在家门口。因为榕树是聚阴的植物,同时也是好兄弟的最爱,除非你盼望好兄弟来家里坐坐。 10、熬夜。人气最虚的时候是在深夜,鬼气最旺的时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简单致泄气入侵。 11、靠墙。好兄弟平常喜爱 依附在冰凉的墙上歇息,此举很简单引起鬼上身。

12、捡路边的钱。这些钱是用来买通牛头马面的,假如侵害了他们东西,就很简单被他们教训。

13、轻易的回头。当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烟稀有的地方时,觉得"好似'有人叫你,不要轻易回头,那可能是好兄弟。

14、不能随地勾肩搭背。人的身上有3把火,头顶一把,左右肩膀各一把,只要灭了其中1把,就简单被好兄弟"上身'

15、拖鞋头朝床的方向。好兄弟会看鞋头的方一直推断生人在哪里,假如鞋头朝床头摆,那麽好兄弟就会上床和你一起睡。 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历史渊源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登,常寄予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节令,人们举行向先人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决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普通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那么是源于中国民间的宗教信仰。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那么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中元节的终极奥义是祭祀

中元节,佛家所说的"盂兰盆节',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地位一度"置顶'! 然而,我们对中元节的重视程度日渐衰落!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民间那么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将来寄托美妙的祝福。

中国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及适合的气候、高产量的平原、先进的耕作方式。 所以在任何时期,对于尽孝去繁衍后辈!祭祀先人,让家族传承的意识深入骨髓!


尽孝和祭祀的地位越高,对于家族的传承就越有利! "传承和孝道,是中元节您必需要放在心上的'

古人对于祭祀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至高无上的!"《朱子治家格言》讲,"祖宗虽远,祭祀不行不诚。'祀祖宗愈诚挚,你的孩子愈孝顺,因为孩子的感觉格外敏锐。' 各地风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信任先人也会在此时返家看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普通在七月底之前黄昏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普通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 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助。首先按照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盼望小辈不要遗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无数地方都会挑选吃鸭子。为什么呢?本来"'就是"',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魂灵'东莞人普通会吃莲藕煲鸭。在江苏省局部地区,无数人还会在中元节当天吃扁食(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先人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奇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实,茄饼现在已是一道再寻常不过的家常菜,想吃的话随时可以做一盘解解馋哦。 祈丰登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登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登,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收。 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奇可以避开冰雹攻击,获得大秋丰登。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中元节的来历与风俗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或盂兰盆会,为三大鬼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按照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中元节是道教节日。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上元节又称上元天官节,是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又称下元水官节,是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按例举办祈福桔祥道场。佛教徒在这一天要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也叫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会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间,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庙,有条件的,如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广化寺、嘉兴寺、长椿寺等都举办规模不同的盂兰盆会和中元法会。民国以来,北海公园、中山公园音乐堂等处历年此时都有追悼阵亡将士法会。用番(喇嘛)、道(道士)、禅(和尚)三台经,供着一个海陆空军阵亡将士的牌位,进行公祭。中元节期间,老北京还有举行制法船、放荷灯、莲花灯、祭祖、唱应景戏等活动。 与农历四月初五清明节、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并称中国传统三大鬼节。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按照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而,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预备丰盛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先人。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离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安全。经受六朝时期的进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倡导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加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每年按例举"祈福桔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先人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疼痛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须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巧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此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风俗

每逢七月,民间必然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无数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列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普通在七月底之前黄昏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时日子要对祖先祭拜,普通都不动祖先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那么要把祖先的牌位一一请出,恭尊敬敬地摆放在特地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祖先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祖先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祖先磕头,悄悄祷告,祈求先人保佑自己安全幸福。

送回时,要挑选断黑之后,普通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偏僻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先人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如今,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局部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黄昏开场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存祭奠形式,作为对先人的缅怀和纪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49d86c025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