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日本古典建筑的“阴翳”之意 作者:陈蓉婷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阴翳礼赞》是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也是谷崎润一郎论日本文化的名作。《阴翳礼赞》从日本建筑美中的阴翳美出发,衍生探讨了家居、艺术等与文化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强烈表现出回归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愿望,他在文章中强调日本民族审美的独特性,主张礼赞阴翳以及日本的传统美。 关键词:《阴翳礼赞》;日本;古典建筑;灰色调 《阴翳礼赞》是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也是谷崎润一郎论日本文化的名作。《阴翳礼赞》从日本建筑美中的阴翳美出发,衍生探讨了家居、艺术等与文化的关系,谷崎润一郎在《阴翳礼赞》中强烈表现出回归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愿望,他在文章中强调日本民族审美的独特性,主张礼赞阴翳以及日本的传统美。《阴翳礼赞》体现了日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观点,而审美情趣又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并在日本古典建筑中体现的更为突出。 要欣赏日本古典建筑,就必须知道“利休灰”,利休灰不是单纯的灰色,它是日本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提出的,是红、蓝、黄和白四种颜色的混合,在美学上,利休灰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而又清纯的思想。 在日本古典建筑应用中,利休灰不止是色调上强调灰色的装饰建筑,更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设计风格,建筑的材料多要求的是最朴素的真实状态,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最终达到宁静致远的空间效果。千利休向来不推崇过于鲜艳、奢华的色彩,此后,灰色广为流行,利休灰所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而又清纯的美学思想,外表淡雅柔和,然而蕴含着微妙而深刻的感情。这就是日本文化将矛盾加以融合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多元化。 谷崎润一郎在论及日本民族的审美观念时说:“虽然,我们并非一概排斥闪闪发光的东西,但我们喜爱深沉暗淡的东西,而不是浅薄鲜明的东西,这种审美形成于日本数千年的森林生活及传统建筑形式。”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屿国家,又处于地震带,地壳活动频频,时常有台风、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因此,为了使房屋不被损坏,日本居民建筑的房屋最大特点是以木结构为主,这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完全不同,这也与日本森林资源丰富有关。木结构的特点在于防御地震效果显著,采伐施工都很便利。 日本建筑的结构体系有其历史久远的美学特征。木,即树木。树木在日本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重要的是一种生命的象征。日本87%的土地是森林,其中54%是天然森林。日本的森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林覆盖率极高,日本神道的信仰是基于对树木的崇拜,基于对生命的崇拜,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而日本的艺术之道就是自然之道,“简朴”、“谦恭”、“中正”是日本文化的三个特征,也反映在日本的建筑美学中,简朴,即尊重自然的感觉,不追求奢华的精美;谦恭,即尊重端牢固的形式;中正,即不装腔作势,不放肆夸张。在日本建筑中,山水、庭院、崇尚自然。 阴翳通常是指,由于树木枝叶繁茂,在树下形成的一片阴凉空间,谷崎润一郎借着某种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特色,指出东方文化的美:“日本居室的美与否,完全取决于阴翳的浓淡。”谷崎润一郎详细描述了日常生活中大量的美,比如,他说日式建筑的屋檐和回廊的设计都是避免阳光直射,让“淡淡的日光从庭院反射,透过纸门悄悄地进入室内”,他认为日式居室的美,关键在于间接的微弱光线。在这里,檐部、柔和半透明的障纸均是控制光的直射,通过反射(漫射)的形式进入室内的手段。 日本人狭长的屋檐,室内凹进去的空间,让光线在明与暗之间形成朦胧的孔窝儿,在插花的周围,百宝架的后面,特意涂抹的浅色的墙壁都减少反射,不像西方人把餐具擦得明亮耀眼,东方的玉器浑浊里透露出厚重的时间感,而漆器表面闪光朦胧柔和的光,这些都是阴翳的美学。 日本传统建筑所形成的“阴翳”的审美心理及森林环境所促成的“幽玄”的美学理念,才使日本美学思想独特而深刻。日本美学的“幽玄”的审美趣味原本形成于对“茂密森林”的幽深之美的感受。后来,成为日本美学的重要范畴。 综上所述,日本的建筑中的灰色调,主要是体现了一种简朴而深沉的建筑风格特点,同时也体现出日本美学含蓄、内敛、深刻的思想特征。 参考文献: [1]西田正好,《日本の美》,创元社,1978 [2]黑川纪章 著,《日本的灰调子文化》世界建筑[J]. 1981(01) [3]叶渭渠,《日本的美意识》,广西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安藤忠雄 著,白林 译,《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5]邱紫华,《日本古典建筑的美学特征》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 2004(05) [6]叶渭渠,《日本建筑》,上海三联书店,2006 [7]和辻哲郎 著,陈力卫 译,《风土-日本学术文库》,商务印书馆,2006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8]高桥鹰志+EBS组 著,陶新中 译,《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芦原义信 著,尹培桐 译,《街道的美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10]彭鹏·李焰,《中日传统建筑檐下空间别裁》中外建筑, [J].2007(1) 作者简介: 陈蓉婷,南昌大学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03764e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