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即七夕,又称乞巧节,这个传说和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 / 3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七夕节算是最浪漫的一个了。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传说流传千年不衰,给这个节日增添了浓浓的爱情味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将唐玄宗和杨玉环比作牛郎织女,而留下了这共誓白头到老的千古绝唱。北宋词人秦观也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写过一首《鹊桥仙》,也留下了一句荡人回肠的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代之人尽管口口相传着爱情的美丽誓言,却没有我们浪漫。你看,在七夕期间有多少相亲大会亮相啊:滹沱河畔的叶子广场有百人的相亲大军聚集在一起,忙着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灵寿七女山景区举办百人相亲活动,此处的“七女文化节”还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鹿泉抱犊寨景区推出“七夕爱情对对碰”活动,选取近千首(副)有关七夕与爱情的对联、诗词、歌曲,经拆分后供有缘人寻找续对,赢取奖品……然而,在各景区组织的大型活动中,我们分明嗅出了其中的金钱味道,是借着传承七夕文化的外衣,行谋取经济利益之实。 大家习惯上称七夕节是中国式的“情人节”,要比对着西方人过情人节的习俗给心仪的人送去玫瑰花,那是对七夕的误读。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又被称作乞巧节。每逢七夕,少女们就会向心目中的“爱情女神”——织女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幸福的姻缘,此即谓乞巧的来历。因而,过七夕的习俗多与 2 / 3 妇女穿针引线有关,也有制作巧果这种七夕应节食品的习俗,《闯关东》里面“文儿他娘”不就是用这种东西来送礼的么? 可是,我们今天过七夕节,还有多少人知道这些习俗呢?留下的只是浪漫或是炫耀,把这个美丽的节日弄得俗之又俗,文化气息荡然无存,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夕节吗?所以我说,切莫忽视七夕节的文化内涵。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1c157e00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