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演讲稿-永远的丰碑

时间:2023-01-19 02:05:2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永远的丰碑》

丰碑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在险山恶水间指引先行者的脚步。 丰碑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无数英雄在烈火中重生,唱起壮歌一曲,绽放霞光万道。

丰碑是旗帜,崛起于阡陌之中,聚起同志千千万。为了民族大义和人民利益,血肉之躯化作不朽的丰碑。

我想铭记,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传承,是对英雄最好的纪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淮海战役中英雄们的故事,去领略那英勇悲壮,令人震撼的一幕。

江苏省新沂县堰头镇,一座石头桥立在河中,桥下挺拔结实的石柱如十名勇士,桥上刻着醒目的三个大字——“十人桥”.淮海战役中10位勇士用肩膀扛着木梯保证部队渡河的那一幕,就这样被永远地凝固下来了,194811,淮海战役打响后,民党黄百韬兵团逃跑,解放军各部队奉命分头追击,92779团追击敌人到沂河时,被拦住了道路.战士们迅速下河将两条梯子挂好,当作浮桥.但浮桥没有桥腿,无法让部队通过.而对岸,人已经开始逃跑. 这时,副排长一个箭步跳进河里:“同志们下来扛着!就这样23班的战士们在班长的带领下,纷纷跳进激流里,两人一组, 10名战士在冰冷的河中用肩膀托起木板,用身体做桥桩,架起了浮桥,堰头镇后面枪炮声越来越响,部队已和敌人接上火了.冻得嘴唇发乌的架桥勇士们仍然紧咬着嘴唇支撑着。就这样,以战士们的血肉之躯为梯,部队顺利渡河,全歼了敌人


两个团,这就是淮海战役中“十人桥”,的故事。是对建立新中国这份坚定的信仰让战士们在11月份冰冷刺骨的河水中,不畏严寒,无畏生死,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做为一名人民解放军,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收藏着一根属于国家级文物的“小竹竿”,它讲述的正是支前模范唐和恩的故事,唐和恩在参加淮海战役运粮时随身携带了一根1米多长小竹竿,累了,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则用它探路,他把在支前途中经过的地名都刻在了上面,竹竿上密密麻麻地刻上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88个地名,如果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联接起来,正是一条支前路线图,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最后一颗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子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今天就送他上战场”。这正是人民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真实写照。正如陈毅元帅所说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解放军打到哪里,他们就把粮食、弹药推到哪里。一根小竹竿推出了漫漫支前路,一根小竹竿连接了军民心,一根小竹竿正是淮海战役中百万民工踊跃支前的缩影。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淮海战役留下的精神财富不断激励着我们继往开来,如今,建设淮海经济区的这首“大风歌”正在淮海大地上嘹亮激荡,农商行站在战略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坚持六先原则,深耕六大市场,支持乡村振兴,以“一体两翼双足战略规划为引领”,以打造现代化农村精品银行为目标,以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5d2eb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