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河二人转辞条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热河二人转 “热河二人转”属北方各路二人转之一,形成于道光年间,流行于热河一带,深受这里各族人民的欢迎。在百余年的发展中,不断吸收、借鉴、衍变,由最早期满族的自娱性艺术拓展到后来纯民间的走唱艺术,逐渐成为我国曲坛上的一块瑰宝。 热河二人转同全国各地的曲种一样,与民间民族习俗至关重要,其演员、演出,以及观众,都有各自的民俗与传统,从其内容到形式,从演员到观众,也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特色。热河二人转融热河街的韶音花会、五音大鼓、莲花落、地秧歌、地平跷、“道瓦喇”为一体,承德这个当时以满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作为养育热河二人转的土地,从各个方面给了它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它得以茁壮成长。 1.热河二人转的形成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1年)以后,承德街的“普天同庆韶音花会”与清音会活动有力地影响着热河一带各类民间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乾隆皇帝80大寿庆典以后,国内出现了一次较大规模、较大范围的文艺大融合阶段。“四大徽班”进京后,促成了“西皮调”与 “二黄调”融合,逐渐向京剧衍变;承德的文人与八旗子弟们兴起了“戏典研艺社”和“乱弹研艺社”„„“韶音花会”不甘落后,也在艺术上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该会的基础是音乐会,大都为器乐合奏,及夹以轮番演唱,改进后的形式是,在原音乐会的基础上分衍出“五音大鼓”。五音大鼓以坐唱戏曲片段和诗词为主,以五声音调谱之,后来吸收了在隆化张三营的“莲花落”、满族的“道瓦喇”唱腔及表演手段与“太平歌词”的曲调,同时还吸收了民间地秧歌的表演形式,衍化出以“热河五音大鼓”为基调的“热河二人转”。 道光十八年左右,在张三营行宫兴起的二人转很快普及到热河各地,尤其在是咸丰、同治、光绪期间,在八旗子弟支持下,随着清朝朝势的衰落、放下架子的宗室后裔与下层民间文化联系的增多、普通满人和部分莲花落艺人的补充,热河二人转在关外越发活跃起来。 2. 热河二人转的内容 热河二人转有120多个曲目,多是经年演化的变体民歌、“宫廷戏曲”和杂剧传奇中的片断,也有民间的单出小戏。热河二人转的内容范围很广,其中很多反映的是下层百姓的喜怒哀乐;热河二人转的音乐素材也极丰富,源自各种不同唱法的莲花落、热河五音大鼓、民歌、童谣等近300支曲子,且经多年演化而具有浓郁的满族和热河地方色彩,甚至许多唱词和称呼用的都是满族人民的习俗和口语,是地方民俗与民歌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热河二人转融多种民间艺术为一体,曲调由秧歌调、对口和联子调三部分结构而成,灵活多样,表现力极强。服饰多展现满族旗装特点。男演员道具左手用玉子,右手用霸王鞭;女演员左手绢子,右手扇子。表演上为化入化出,随境变换角色。 3. 热河二人转的师承关系 热河二人转的师承关系可从道光七年英和都统请的何世来、朱得时为第一代艺人算起,这代艺人里还有“单(独)眼刘”和那清安氏族中的爱好者。这批艺人靠那清安的资助,在济尔哈朗图行宫(今隆化县牛录乡)和附近的驿站办起了“新兴义”和“吉星照”,在喀喇河屯行宫(今承德市滦河镇)办起了“祥福(瑞)班”;第二代艺人有“小红鞋”及其丈夫关春玉(旗人)、“迷三屯”、金宝成、“经棚肇”(旗人),其活动区域从隆化、围场、承德一带发展到热河全境、辽西、和内蒙古的经棚、林西、通辽、奈曼、昭盟等地;第三代艺人有杨二舍、“刘二麻子”、“百里香”(女)、“水萝卜”(女)等,其活动区域又扩大至山西、吉林等省;第四代艺人有那福全(满族)、刘老美、肇世才(“经棚肇”的孙子)等,活动区域逐渐外移,致热河一带的活动渐少,这与承德所处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4.热河二人转的曲目 热河二人转的传统曲目有120个以上, 其中根据热河五音大鼓改编的曲目有《扫边关》、《圣祖亲征》、《高宗抚琴》、《木兰从征》、《平三藩》、《八旗勇》等。 嘉庆前后的曲目有《红月娥做梦》、《小二姐做梦》、《南唐报号》、《双锁山》、《高君宝自叹》、《力杀四门》等,都是宫里唱的整本曲目,其中有一本《铁骑阵》,其中的几个唱腔与热河五音大鼓相同。民间喜爱《水浒》,但嘉庆以后,朝势渐下,禁《水浒》戏,于是满族艺人关春玉、“小红鞋”夫妇即编出了《景阳岗》、《十字坡》、《武松反狱》、《夺酒店》、《快活林》、《李逵夺鱼》、《浔阳楼》、《焦光普开店》等曲目,从而为热河二人转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 后来,“经棚肇”、金宝成也编了很多曲目,由热河二人转艺人“迷三屯”、“官碾子”到各地演唱。那福全的二叔那新利所掌管的“新兴义”班,与热河街“戏典研艺社”的那二爷、时任喀喇河屯行宫护卫镖总的“敖镖镇”等人,以及敖镖镇官邸养着的那批专事戏曲典故通俗化、声腔及剧目改革的梆子腔艺人们,专门为热河二人转艺人杨二舍、“水萝卜”、“百里香”写出了以《陈蔡绝粮》、《泣颜回》、《大纲鉴》、《白蛇传》等故事为内容的曲目:《借伞》、《医治》、《斗法海》、《盗草》、《蓝桥会》、《合钵》等。 至咸丰初年,“小红鞋”的“吉星照”班和热河街韶音花会成员一起编出了《罗成叫关》、《罗章跪楼》、《夜打登州》、《罗成算卦》、《青衣占山》、《唐太祖打关西》,以及《大闹天宫》、《三盗芭蕉扇》、《猪八戒拱地》等参照宫里《昇平宝筏》连台本戏改编为热河五音大鼓词本后,又加以改编的曲目。 随着热河二人转名艺人的增多,越唱越盛,班社也逐渐增多起来,外地的艺人也学,声腔也越来越丰富。此后又陆续出现了以伍子胥故事为内容的曲目如:《伍子胥杀府》、《伍子胥逃关》、《伍子胥过江》、《禅宇寺》、《樊江关》等;由热河五音大鼓衍变出来的《西厢记》;以明清杂剧故事为内容的曲目如《双婚配》、《占花魁》、《刘成采药》、《崇祯观画》等;以“二十四孝”为内容的曲目如《郭巨埋儿》、《丁香割肉》、《老来子省亲》、《王祥卧鱼》等;以八仙、神道故事为内容的如《韩湘子讨封》、《小天台》、《刘伶醉酒》、《三渡樊梨花》等;清末、民初又出现了《王二姐思夫》、《王二姐盼婆家》、《摔镜架》、《尼姑思凡》、《马前泼水》、《唐山舍粥》等。 热河二人转曲目繁多,有自己技艺高超的艺人及过硬的“骨头戏”。热河二人转艺人有训为证:“会唱大《西厢》,银子挣两筐”;“唱好《下南唐》,请你住上房”;“学好《鸳鸯嫁老雕》,保准天下把名标”„„据热河二人转艺人传史,当年在热河、辽西、内蒙古东南部扬名的“小红鞋”、“百里香”、“水卜”、“官碾子”、“小金枝”等艺人,无不靠上述三个曲目从“开坯子”到“走红”的。因此,艺人们齐称这三个曲目为“热河二人转的骨头戏”。 5.热河二人转的价值 热河二人转歌颂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表演逼真,声情并茂,寓教于乐,因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她来自民间,自编自演,地头田间,随时演唱,是当时活跃民族民间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热河二人转小巧玲珑却容纳百川,既可表演长篇传说故事,又可演唱小段,且因其唱词高雅,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早于并影响着“东北二人转”的发端,故在艺术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6f0d9016edb6f1aff001f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