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雁 杜牧 出处:《全唐诗》 创作年代:晚唐 作品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以七言绝句著称。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又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外集》、《别集》各一卷。 文学成就:杜牧擅长诗歌、古文、辞赋:《阿房宫赋》,尤以诗歌创作成就最高。从全部诗作看,写得最为精彩的还是七律、七绝,尤以七绝著称。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在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形式写作咏史诗,用鲜明的史论笔法,通过追忆昔日辉煌以抒发末世的感伤,或寻找前人的覆辙以警戒当今,能从时代的变迁中参悟人生的哲理,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蕴藉的诗味之中。他极大地发挥了绝句诗体的妙用,创作出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优秀作品。如《赤壁》、《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七言律诗特点: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七言律诗影响和意义: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 译文: 八月秋半的边地,胡人拉满了弓弦,惊散了雁群,发出哀叫飞向云天外。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要知道北方正当烽烟遍地,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主要思想内容: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乌介可汗率众 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 主要内涵:这首咏物诗,通篇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描绘了雁南飞的形象,寄托自己的真实旨意,形神兼备。诗起句叙事领篇,接下写鸿雁惊飞四散哀的场面,再写诗人。表面写失群的雁,实际上抒发自己对失落的人民的关切。对孤雁哀鸿的抚慰关切,风格委婉细腻,清丽含蓄,想象丰富,意境无穷。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象征: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 思考与练习: 一、忧国忧民的情绪,在这首诗中是如何化为感发人心的形象的? 杜牧的早雁诗中“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潇 湘”指湖南中部南部一带。据传雁到了湖南衡山回雁峰即止,不再往南,就在这一带停歇,次年飞回北方。诗人深表同情地告慰南飞的鸿雁,不要厌弃潇湘人烟稀少,那儿水中长着很多菰米,岸上长着很多莓苔,可供你们充饥度日,勉强住得下去。这也是为逃难中的百姓所作的设想和安慰,寄托了诗人对他们的 深切同情和爱抚。 二、你能否从唐诗中再找出几首咏雁之作,比较一下其中寄寓感慨的异同? 1:崔涂的《孤雁》作者将全文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个“孤”字上。他以孤雁自喻,表现他孤独凄凉的羁旅之情。 2:杜甫的《规雁》中,作者离家时日不短。见北归的大雁,思乡心切。表现了诗人渴望回乡而不能的急迫心情。 三、试析此诗咏物寄托手法的成功之处。 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782dc01bb68a98271fef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