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对艺术创作的价值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美术与其他各行各业一样挣脱了禁锢的枷锁。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美术几乎走完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艺术历程。古典写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画派、波普艺术、行为艺术竞相登场,吸引着大众的眼球。然而,这其中鱼龙混杂、乏善可陈。一些艺术家仿佛包治百病的神医,信誓旦旦地开出治愈“创作贫血”的“良方”。伴随着一代新人的出现,艺术形式和内容的界限已然模糊不清,甚至艺术与非艺术的定义也无以分辨,伪艺术大行其道。 是什么原因导致艺术创作普遍“贫血”而平凡无奇呢?我们知道,画家要进行艺术创作,就必须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不仅要对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活进行观察,而且要对全部宇宙生命进行体验、研究,这也就是美术界常说的广义上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艺术家对生活素材加以选择、提炼、加工,从而创作出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画家要想有艺术创新,就必须以自己对生活、对整个宇宙生命的审美体验为心理中介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起着关键作用。首先,艺术家只有通过个人体验,才能真正表现自己想要表现的对象。艺术表现的世界无限宽广,同时也极为有限。 因为虽然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各不相同,体验的对象也无限广泛,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的心理活动等,但是,只有那些向艺术家提示出生活真谛、事物本质,能够触动人心的体验才是艺术表现的空间。只有通过对生活的各种体验,艺术家才能不断丰富生活素材、充实情感经验,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才能吸引观众。也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以独特的视角,透过普通人看来司空见惯、平凡无味的事物观察到它们背后的本质和神奇,并且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向大众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例如,现代瑞士画家贾科梅蒂强调主观感受,十几年潜心琢磨,以自己的感受表现人物,不断在自己与对象之间寻找一种默契。 他说:“每次我看到这只杯子的时候,它好像都是在变,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变得很可疑。因为它在我的大脑里的投影是可疑的、不完整的。我看到它时,它好像正在消失又出现再消失再出现它总是处于存在和虚无之间,这正是我想摹写的。”正是在这种体验的驱使下,贾克梅蒂在作画时总是抹掉重画,再抹掉、再重画他的创作之所以成功,除去其他因素,对生活和事物的深刻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体验使他用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其次,艺术家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才能不断激发创新的冲动,正所谓“有感而发”。艺术创作也是人类一项活动,有它的动机,当艺术家在生活中体验到了某种感受,便产生一种宣泄的冲动,于是才有了创作的基础。 荷兰画家凡•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生活给予他深刻的体验,使他一次次产生内心的冲动,从而激发他创作出一幅幅佳作。优秀的艺术作品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再现或复制,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奥妙就是艺术家的体验在其中起作用。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中的“不似”就是艺术家由生活体验得到的感受。相比之下,“不似”才是艺术的精妙。正如法国印象派画家马蒂斯在回答一位看了他用夸张、变形手法画的肖像画而提出问题的一位女士所说:那不是一个女人,那是一张画,表现画面之外的东西。这种人生体验是艺术家在长期的生活经历和思索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集中反映了艺术家的经历、思想品格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而且会促使艺术家在创作时努力寻找独特的表达方式,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过去,艺术家将“美是生活”狭义地理解为艺术要反映生活,把反映客观对象和美等同起来,而忽略了自己的主体感受和心理层面的体验,导致创造力枯竭,出现了直接照搬对象、自然化等倾向,因而作品肤浅,没有创新。当代中国的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向现代社会迈进,时代的变化必然会带来艺术观念与艺术形态的发展变化,新的生活体验必然使艺术家产生不同于以往的艺术感受,形而上的艺术的灵魂不变,而它的外在形式、语言词汇、手段材质发生某些变化、有一些拓展也是必然的。 更多信息请查看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701194f2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