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望月怀乡 文/赵方涛 《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小诗。其脍炙人口的程度,真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也许只有孟浩然的《春晓》才能与之相媲美。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文字简单、感情深沉的小诗。其诗曰: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甭说诗句,单是诗题“静夜思”三个字,就值得我们好好体味一番:所谓“静夜思”,就是夜深人静时候的思念。那么,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低头思故乡”,他思念的是故乡。著一“静”字,可见夜之深;夜深人静诗人还在思念故乡,又可见他的思乡之情的深沉!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是什么意思呢?前人的解释众说纷纭。有人顾名思义,以为就是睡觉用的床;有人则以为是指水井的栏杆;还有人以为是所谓的“胡床”。据专家考证,这里的“床”就是指“胡床”。胡床是啥呢?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马 1 扎”,北魏时才从西域传入中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将“明月光”比作“地上霜”,这是修辞手法中典型的比喻。然而,古人的比喻却不是随便乱用的。诗人之所以将“明月光”比作“地上霜”,一定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容易让他联想到霜。一年四季中,什么时候容易让人想到霜呢?大概只有能见到霜的秋冬季节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但将月光比作霜,还将沙漠比作雪。与李白将“明月光”比作“地上霜”异曲同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望见天上的一轮圆月,而自己却远离家乡,不能与家人团圆,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同时,月光普照九州,既洒在他这个游子身上,也照临在他的故乡——四川江油——上空。于是,诗人在心底难免隐隐生出人不如月的伤感。所以,他才会“低头思故乡”。而秋冬之际,哪天晚上的月亮最能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呢?恐怕只有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的月亮了吧。因此,李白这首《静夜思》很可能作于某个中秋之夜的晚上。 倘若读者同时也是游子,读到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然感同身受,生出无限思乡之情。然而,即便读者不是 2 游子,读到这两句诗,想到李白自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起,直到客死安徽当涂,再也没回过家乡,大概也会为他的一片思乡深情生出无限伤感吧! 曾几何时,董卿女士主持的“朗读者”栏目火遍大江南北。在第一期中,栏目组邀请到了九十六岁高龄的老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早年,许先生曾将《唐诗三百首》译成英文和法文。当提及如何翻译这首《静夜思》时,老先生激动地说:“这个不难的!床前明月光如水,我沉浸在乡愁之中。我把乡愁比作水,把明月光也比作水。这样,我就胜过了前人的译本了。月光如水,所以我的乡愁也如水。” 也许,许先生的翻译是最好的。可我想说的是,比起李白的原作,还是稍逊一筹。因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不但有颜色,月光皎洁嘛,而且还有温度,如果说“明月光”让人感到的是丝丝凉意,那么“地上霜”便是寒冷了。一个人孤身漂泊在外,尤其是身处严寒之中,又怎能不加倍引起他的思乡之情呢?而许先生“把乡愁比作水”,又“把明月光也比作水”,凭空多了“水”。相比李白的原作,我们绝不敢说许先生的翻译是“水货”,但是说他的翻译“有点水分”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聊作一笑云尔。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8a5f93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