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即使生活条件很好的家庭,也是时常会出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的事情。 从儿童心理学来分析,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由于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种占有欲望,他对他没有玩过的东西,既好奇又想获得,而且企图马上获得。在私欲的引领下,他便悄悄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一是孩子有一种异乎成人的冒险心理,他们心想,我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别人却不知道,这是多刺激和神秘呀。偷东西的行为大多发生在孩子幼年时,大多数孩子并不清楚偷盗这种行为的卑劣之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注意在这个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对孩子进行此方面的教育时,同样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光是没完没了的责备,要做到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发他们的对抗与报复心理,或产生对自身的厌恶,从而失去自信心。我们要针对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又能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加对别人的关切之情。 父母应随时随地教育孩子关于整个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懂得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我们都应约束自己的行为,不给他人造成伤害。惟有如此,我们每个社会成员才可以享受平等、幸福的生活。 应该怎么做呢?举例来说,大家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候:“我觉得钱包里的钱好像短少了,是不是有小偷进来呢?妈妈很担心。”那么,偷钱的孩子就会知道妈妈已经发现了。接着,因为孩子的个性之故,可能会有如下两种不同的反应:其一是偷偷把钱放回去;另一是对母亲不严厉的态度感到放心,不肯还钱,甚至继续再偷。对待不同的反应,母亲的态度也必须不同。 如果还钱了,就说:“妈妈好像弄错了,前几天说钱少了,其实是我算错了,对不起。”用很高明的手法假装自己被骗。假如又偷钱,就说:“糟糕,钱又少了。我不相信是自己家人偷的,可能有小偷进来,下次钱再少,我要去叫警察了,你们说好不好?”这是不再原谅的信号。但是,事先要把情况告诉社区的警察,然后请他一起到家里假装调查,并故意在孩子面前说:“下次再掉钱,就派很多人来,请马上联络。” 大致上如此施行之后,孩子就不敢再偷钱了。这些动作,对一个母亲而言,应该不是难事。绝对不要对孩子指名怀疑,或是当检查官找出“犯人”。只要让孩子知道父母已经发觉钱不见的事实,以及自己的处理方式就够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9f5deb15fbfc77da269b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