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意象

时间:2022-10-19 18:11: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词中月”的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是创作主题寄托情感的客观物象。胡应麟烁说:“古

诗之妙,专求意象。”纵览中国古典文学,俯拾即是的便是以“月”为意象的诗词。

月本是自然界中一个纯客观的物象,而诗人因创作时的环境、人生境遇、价值取向等不同,赋予其特殊情感,于是“月”便有了情,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慨比比皆是。

融情于月的名篇佳作中,或描绘其绰约妩媚的姿影,或抒发离别落寞之情,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或是借以抒发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下面归纳分析一下诗词中“月”这一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美好事物的象征

月,从文化渊源、亮度与质感、颜色、形状与变化等多个角度,都呈现出其独特的方面,给人以美的感受。如李白带着一颗天真烂漫的心,满怀灵机易趣地描绘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光,“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江边去,穿在空中行”;更有“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以月喻美人,可见月之皎洁美好。而王维在《鸟鸣涧》写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渲染了于夜间春山的清幽雅致气氛,洋溢出作者悠闲自在、逸山水的禅心情怀。 二、相思之情的媒介

宁静夜晚,相隔两地,沐浴着朦胧柔和月光;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跃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如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清露寒寒,故乡月明以幻作真,引起思乡之情。而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皆借明月以突破时空的界限,抒发怀人之感。 三、失意之苦的寄托

情由月生,月由情变。月又可引发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托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如谢灵运的《岁暮》“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雪光与月光相互激射,透出一种清泠寒冽的青白色光彩,显现岁暮之夜的凛寒高旷,生机压抑,悲凉之深难以言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所听所见所闻,都触发着孤独愁绪,内心悲苦因月上升一个境界。 四、时空永恒的见证

明月盈虚循环,跨越时空,恒古如斯;比较之下,人生就显得短暂而渺小。月作为一种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总是唤起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喟叹。苏轼《前赤壁赋》中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引发人们对宇宙、历史、人生和生命的思索,余韵悠长。

“月”意象在漫长的诗词文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规定性的情感象征,但又不断融入新的思想内蕴,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韵不尽的象征喻指,丰富着中华文学之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4e56a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