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饥饿的女儿》中六六的父爱情结 ——我的读书笔记 《饥饿的女儿》是旅英作家虹影于1997年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私生女六六叩问其身世之谜的心路历程,展现了20世纪60- 70年代城市底层大众在物质饥饿与精神饥饿之双重困境中的挣扎与沉浮。 著名汉学家葛浩文这样评价到,“故事讲述之清淡,与所写生活的灰暗,与难以置信的残酷,包括天灾,包括人祸,配合得恰到好处”。正如葛浩文所说,虹影采用一种情感内敛的叙事方式,叙事者仿佛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缓缓地讲述了一个私生子的不幸遭遇,一个贫困家庭的艰难生活,一个社会的时代悲剧。 小说很显然是以女性的视角来讲述自己的悲歌,是女性主义叙事的难能可贵之作,同时试图颠覆传统的女性形象,如母亲、六六;试图颠覆父权和夫权中心主义,如母亲的逃婚再嫁,六六的未婚先孕。可以看出,小说中的男性形象是萎缩的,是懦弱的,是灰暗的,同样是悲苦的,没有传统中的优越性,但是小说中的三个男人却与主人公有着莫大的关系,推动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这三个人从某种意义上,都有着相同的身份,即扮演着“父亲”的角色,也是笔者所要着力分析的三个人物:生父、养父、情父(“历史老师”)。 一、 生父———缺失的角色 小说开篇第一句:“我从不主动与人提起生日”,单刀直入以十八岁这个人生转折点切入叙事叙述人“我”与人物“六六”叠合为一,“那一年我的世界闪乎迷离,许多事情纠缠在一起,串成一个个结子”。紧跟着加一段最玄乎的事:背脊发凉,被人盯梢,这“恶梦”从童年延续至今。 十八岁的时候,对六六来说注定是个特殊的日子,一切的谜团在这天解开,她知道了自己是个私生子,她也知道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一段时隔多年的孽缘被知晓,在大饥荒时期,正是因为六六的生父小孙的帮助,他们一家才得以存活下来,小说中这样写道“我真不晓得全家啷个活下去。是他支撑了我, 他就像老天爷派来的, 你不晓得, 他救了我们全家, 你不晓得他有多好”。正是这样一个人给母亲带来了久违的爱情,但是残酷的现实造成了“我”的悲剧。正是在小孙的强烈劝说下,六六才得以生下来,前提确实保证十八年不与自己的女儿相见。这对一个初为人父的男人来说,是个多么沉痛的打击,但他却省吃俭用保证孩子的生活费,我们可以看到父爱的伟大,却爱得那么卑微,只为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但是,对于六六来说,生父只是一个缺失的角色,她没有因为这么多年来的默默关爱而原谅他,而是对他冷眼相待,旁若无人,因为她只有因“私生子”所带来的耻感和痛苦,她不愿接受这这突入其来的感情风暴,甚至心中充满了怨恨。“我看不起这种情感, 我鄙弃地把他推到一边, 丝毫也不犹豫,连转过头去看他一眼也不肯。” 苦难依然在继续折磨她,在走过了这场由饥饿所带来的苦难时,六六开始思考和追问中,她最终领悟到了,她和父亲都是那个年代的牺牲者,怨恨开始转化成悔恨,“ 所以, 终于在“离开家乡时, 特地转道去看生父的墓”。 二、 养父——难以企及的爱 没有“养父”, 就没有“六六”的出生; 没有“养父”, 也没有“六六”的生存, 是他再次给了“六六”生命与生存的机会和权力。 养父忍下耻辱, 细心照料我长大,,他给了“我”生的机会,“我”却无法走进他的内心。 对她管教严厉对她冷漠的母亲,总是对她忧心忡忡的父亲,只会欺辱她的哥哥姐姐,懒得去搭理她的同学,使得六六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总是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正是这样的情况,让她无法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同学们的友谊,使得她只好封闭自己的内心,这种情感饥饿折磨着她,让她看不到希望,只有寄托于幻想。可是她都么期待她的亲人能够可以亲抚她,安慰她,既得不到言语上的关怀,更没有肢体上的亲昵。 “每次我被人欺辱,如果有人把我搂在怀里,哪怕轻轻拍拍我的背抚摸我的头,我就会忘却屈辱。但我的亲人从未这样对待过我”, 母亲从未在我的脸上亲吻, 父亲也没有, 家里姐姐哥哥也没有这种举动。我只能暗暗回忆在梦中被人亲吻的滋味。这是她内心的呼喊,可是又有谁听得到呢?又有谁愿意听呢?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善良老实的父亲注定给不来六六所要的父爱,这是多么可悲。 三、 情父——寻父的失败 无论是生父和养父都给不了六六所想要的父爱,无法解决她情感上的饥饿和摆脱精神上的困境,所以导致六六寻找一种父爱的寄托,刚好大她二十多岁的历史老师满足了她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幻想。所以,我把历史老师称之为“情父”,也就是给她感情安慰而这种感情又是一种父爱的情感,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异性男女之爱。就是这样一个男人愿意倾听她的诉说,愿意分享她的快乐与忧愁,和历史老师一次次的谈话让六六迷恋上了这样以为男人。他们在精神上都是苦痛的,他和六六讲述文革所带来的灾难,他在武斗中亲手杀害了自己的弟弟,使得他无法逃掉精神上的煎熬。他也需要一个倾述的对象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c960cbaeaad1f346933f3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