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四小家风传承教育征文活动“亲情寄语”诚实守信作文300字

时间:2022-07-19 05:29: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应县四小家风传承教育征文活动“亲情寄语”诚实守

信作文300

曾祖父是个忠厚、憨实的庄稼汉,他性格耿直,与人为善,一生不多言语。

在我记事时,曾祖父已因年迈不能下田干活,但他终日闲不住,没事就叼着旱烟袋到田间地头转悠,谁家的庄稼该除草,该施肥,他都一个一个上门通知。

夏忙季节,他每天都早早地赶到麦场上,然后找个角落一个人坐在那里望着我的父辈们干活,时不时地还上前指点一番。

常年的风吹日晒,曾祖父原本削瘦的脸庞尽是岁月的风霜,但微驼的脊背依然掩饰不了他高大的身躯与宽厚的肩膀。

他像一个退伍的老兵,依依不舍地望着自己长年战斗过的“军营”,从日出到日落……他也时常在我们曾孙辈做作业时,喜欢一个人一声不吭地蹲在门槛边“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袋,像一座丰碑一样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

如果说是曾祖父的勤劳与本分影响了他的儿孙辈们,那他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古道热肠的品行则一直让我自勉、自励。

曾祖父七岁丧母,九岁丧父,兄弟俩由其堂嫂养育成人。苦难的岁月又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像一头被套了缰的老黄牛,任劳任怨,终日耕作不息。

在父辈的记忆中,他每天都有种不完的田与干不完的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


号召,曾祖父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带领庄人冲锋在淮河大堤上,抬筐、挑土、筑坝、喊号子。

因他人高马大,一身力气,干活实在,为人古道热肠,乐于助人,别人干不完的活他就去帮忙,而且有号召力,人们便送他绰号“火车头”。

直到曾祖父晚年,祖父偶尔经过镇里的其他村庄,遇到和曾祖父同时代的老人,提起曾祖父的名字,没人晓得,但说起“火车头”他们却竖起大拇指,啧啧称叹,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庄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时常谈论起曾祖父当年的“神勇”。父辈们也常以他的“光荣”事迹而自豪。从他们记事开始,就望见曾祖父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身影,但从未听过曾祖父抱怨一句。

可能,在他的思想里,庄稼人就得干农活,庄稼人吃苦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长年累月,祖父、父辈们也像曾祖父一样,勤劳、实在。务农的在家专心务农,庄稼地里的活计样样精通,是庄里干农活的行家里手;经商的在外本分经商,诚信待人,童叟不欺。

他的曾孙辈们也是孝顺守法,与人为善,小弟弟妹妹们一到过年就去给他磕头拜年,围着他问长问短,叔叔、婶婶也都争着要他去和他们一起生活,但为了不给叔叔、婶婶们添麻烦,他坚持要和祖父、祖母一起生活,而曾祖母与祖父的弟弟二爷爷一起生活。

曾祖父晚年儿孙绕膝,四世同堂。

他一生养育了四个子女,另有七个孙子,两个孙女,八个曾


孙,五个曾孙女,在庄里是人口最多的家族。

在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父辈们从没依仗人多欺人,对人对事一直本分谦和,庄里一遇上“红白”事情,兄弟几个都一起去帮忙。

曾祖父弥留之际,子孙汇聚一堂,他用枯树枝一样的手从兜里拿出一卷淡蓝色手帕,打开手帕,是一沓珍藏多年面值不等的人民币,他微弱地喊我的名字,并鼓励我勤奋学习,不要在家干农活。

我不能自已哭着跪在他身前,双手接下尚有余温的手帕……母亲更是伤心至极,几十年来,曾祖父一直把母亲当做自己的亲孙女一样看待,几十年如一日地照看我们家的田地,关心我们的生活。

岁月如梭,白驹过隙。弹指间,曾祖父已离开我们十余个年头,斯人已逝,音容宛在,身教无言,家风永存。

曾祖父虽不识一个字,不会用大道理来教育儿孙子女,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和为人,已经身教了家族几代人,已经潜移默化地凝成了我们家族中良好的家风。

如今,家族中的亲人们依旧秉承着勤劳、本分、谦和、古道热肠、与人为善的遗风认真做事,踏实为人。

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也要将曾祖父留下的美好家风世世代代传下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adaadea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