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的文献综述 1.前言 1.1大学生就业取向概述 目前,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但并不意味着大学毕业生绝对过剩。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了分析,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6)调查发现“我们看到的现象是45%的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5.4%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去党政机关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1]。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直线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提供的较为“理想”的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获取同样岗位的难度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大;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高不成、低不就”,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非常突出,陷入选择性失业的怪圈。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2就业取向的概念的界定 就业取向是指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做出的想象和选择。许多大学生把自己定位于白领阶层、政府官员,有很多学生非外资企业、国有大企业不去。对于求职,大学生受各个方面的影响显而易见。目前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有个人因素、高校、政府等各方面。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能理性地做出客观选择,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是不能明确自己的方向,而与此同时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并没有如此大的增加,使得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 2.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研究现状 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现状都进行了研究分析,孙明亮(2009)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于每个大学生择业都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2]。何渊(2006)的研究中指出,大学生就业取向中,选择教育,艺术事业的,要比选择制造服务的高,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以其稳定性和高福利依然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另外,外资企业是很多大学生择业时的首选;民营、私营、个体非上市公司,甚至是国有企业并不受在校生青睐[3]。阎小平(2010)的研究中指出,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就必须从事一般性工作。然而,传统的就业观难以很快转变,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仍较高[4]。从学者的调查之中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大多数的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较好,选择就业更偏向于客观条件的优劣,他们从未吃过苦,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不愿从基层的工作做起,不愿意去小单位,不想去小城市,也就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就业空间。 2.1个人因素方面 王文仁(2011)研究中提到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着其就业行为,眼高手低的就业心态在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广泛存在,受精英意识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取向上呈现趋向性[5]。一些高等院校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气质、个性、优缺点、兴趣等缺乏全面的评价,所以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干什么,能够朝哪个方向发展。在求职择业时盲目提高期望值,把工薪报酬是否优厚、上下班交通是否便利、员工宿舍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更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由于毕业生求职存在一定的功利化倾向,必然出现在择业和求职时要么片面追求工作单位的地理位置。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丁俊峰,韩文英(2008)在《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中也提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若能够消除浮躁的情绪,树立起良好的心境,正视现实,培育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从而在就业中掌握主动[6]。 王妙真(2009)的研究中提出当大学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的时候,不少大学生并没有顺应社会变化重新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把接受大学教育看成是一个现代社会劳动者必备的条件之一,没有把自己定位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社会劳动者,一味向往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盲目追求高薪职业[7]。 从很多学者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就业取向更倾向于客观条件的优越,同时我们也看到存在的问题。一些大学生认为:读了大学就有了“身价”、“地位”,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去一些普通而平凡的岗位他们在就业时选地区、选单位、选工作、选待遇,如果有一项不如意,宁肯不要工作也要继续选下去一些大学生总觉得在大城市、大单位工作荣耀,希望到感觉体面的单位工作。而同时家长也不愿意孩子到基层吃苦,实际上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大学生自己却没有清楚认识到社会的变化,他们还一味地希望到国企、到国家机关、端上令人羡慕的“铁饭碗”。 2.2高校方面 王妙真(2009),仇静莉,晁怀翔(2010)的研究中都提出大学职业生涯辅导的思想要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美国著名职业问题专家金兹伯格根据实证材料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理论[8]。他指出,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不是某一时刻一下子完成的“决定”,而是基于人们的选择观念所作出的,而这种选择观念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形成,职业发展如同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一样,可以成为几个连续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和发展任务,如果前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就会影响后一阶段的职业发展任务,导致职业选择时发生障碍。因此,必须对各个年级的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主要根据择业期的特点和困惑,进行政策、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及考研与就业的选择。 2.3政府方面 颜秉新,尹延彦(2010)提出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做好宏观调控,给大学毕业生创造一个比较平等的竞争择业环境[9]。各级政府要完善社会就业市场,建立健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公益性中介服务机构,减轻高校的就业责任,让高校专心搞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学校主要是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如果政府把学校少量的就业经费集中起来,建立健全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公益性中介机构,不但可以优化、集中有限的资源,建立合理的人才就业市场,同时还减少学校的额外压力,专心搞教学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长远看更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竞争力和自信心。 3.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的问题,学界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呈现出从单一方面向多方向转变,从个人方面向制度政策等宏观方向发展、紧随时代步伐,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等特点。但是,纵观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首先,研究认为大学生的就业取向片面追求功利化的倾向,夸大了客观条件的作用,忽略了主观条件对就业取向的影响。就当前就业形势下,对大学生就业取向选择应该更为关注职业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提供,应当在职业生涯中更多地寻求发展和自我实现,应将薪水和福利因素排列在个人发展机会和胜任能力之后,理性地做出职业选择,这是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的问题。 其次,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取向研究取得实效,就必须注重其路径和研究方法的实践操作性。目前不少学者都对如何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取向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路。但问题在于,在实践中每当大学生的择业期望与国家需要相冲突时,能否引导或如何具体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取向这一具体操作性问题在众多学者的论述中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岳昌君.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2]孙明亮.当前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1). [3]何渊.上海市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状况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6,(1). [4]阎小平.就业取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D].2010. [5]王文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取向的理性思考[J].科教纵横.2011,(05). [6]丁俊锋,韩文英.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8). [7]王妙真.大学生就业工作途径取向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8]颜秉新,尹延彦.当代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J].政经视点.2010,(9). [9]仇静莉,晁怀翔.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b6f1b9548d7c1c708a145fb.html